• 寿亲养老新书 家庭保健 (宋)陈直撰
  • 寿亲养老新书 家庭保健 (宋)陈直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寿亲养老新书 家庭保健 (宋)陈直撰

22.6 5.8折 39 全新

库存16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陈直撰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23846

出版时间202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16页

定价39元

货号303_9787521423846

上书时间2024-04-28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全书点评 

寿亲养老新书凡4卷,首卷为宋代陈直撰,本名养老奉亲书,或作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后3卷为元代邹铉续增;合刊后更为今名。此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老年养生保健及老年病治专著,受到后世医家、养生家甚至学者大儒的广泛认可,被赞为“其言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靡所不载”。此书内容亦被后世诸多养生著作,如遵生八笺等争相引用收录,并传播到朝鲜、本等。
一、成书背景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题作“养老奉亲书”,作者陈直,宋代人,生不详,仅知曾为承奉郎,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为泰州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县令。
卷二至卷四为邹铉增补。邹铉,元代人,字冰壑,福建泰宁(今福建省泰宁县)人,生不详,仅知其曾为管,官中都。但据本书卷四及有关方志记载,邹铉出身于官宦世家。邹氏曾祖父邹应隆(1172—1244)宋史有传,作“邹应龙”,字景初,号南谷,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历官起居舍人,刑部、礼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立朝以刚直称,谥文靖。邹氏曾叔祖邹应博,邹应隆从弟,字朴庵,号黄庭山人,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进士,历知婺州、苏州,提点江西刑狱。邹铉祖父辈为官的亦不少。邹应隆的儿子中,有两个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一个是邹恕,嘉定元年(1208)进士,曾任朝奉郎;另一个是邹恭,曾官南剑州通判。邹应博的儿子邹思曾任汀州军事判官。到了邹铉,虽其出身不可,但泰宁县志明确载其“官管”,也是仕途中人。这样的官宦背景,自然奠定了邹家累世繁华的基础,以致邹铉能“楼居高明,剩有园池”,“湖山院落,云月为家”,“青山流水,竹花香”。在这种优沃的生活条件下,追求养生长寿,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邹铉之家也是一个长寿家族,据本书危序所言,邹家寿基世积,邹铉之高祖母江氏、高叔祖母上官氏,都“年高九十,备极荣养”。而邹铉自己也70多岁仍身体朗健,反应矫捷,被人称为“不老地行仙”。这种世代长寿,固然有子孙之养的功劳,但根本的因素在于老人懂得自养之道。为此,邹铉特别推崇陈直的奉亲养老书,不仅自号敬直老人,而且还在陈直原书的基础上,绎有年,增补扩充,厘为3卷,使其书更为完备,愈益精详。邹铉续书的根本目的无外是要将陈直养老奉亲书已经取验于邹家的养老之道推广普及,正如危彻孙序所言:“盖是书验于公家久矣。兹复不私其验,绣诸梓而公之,且拳拳导夫人以自养之说。夫能知自养之养,而后能安享子孙之养。”当然,这也是邹铉仁爱济世的体现。
二、主要学术思想
寿亲养老新书是有关老年人常保养和临床调护的系统著作,“其言老人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靡所不载”,内容十分丰富,特点也很好明显。但陈直为原著,邹铉为续编,二者的贡献又各自有别。
(一)陈直养老奉亲书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为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自“饮食调治”至“简妙老人备急方”,分列15篇,载录四时调摄、食治及备急药方等共233首。该书在较为系统地阐述老年人形证脉候及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调摄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四时养老及食治老人诸疾的方法、经验。其学术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老年身心特点
人到老年,生理、心理都会发生较大变化。生理上,“高年之人,真气耗散,五脏衰弱”;“凡人衰晚之年,心力倦怠,精神耗短,百事懒于施为,盖气血筋力之使然也”;“老人目暗耳聋,肾水衰而心火盛也”;“老人肾虚无力,夜多小溲”;“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黄发之人,五脏气虚,精神耗竭,若稍失节宣,即动成危瘵”。之,“衰老之人,不同年少,真气壮盛”,尤其是“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病易攻。至于视听不至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身体劳倦,头目昏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心理上,“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气不定”;“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
“高年之人,形羸气弱,理自当然”。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是生命进程的必然规律,而且这样的变化会通过形证脉候呈现出来。因此,对于老年调养,是要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密切注意形证脉候的不同表现,以采取相应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陈直在论述老年人的形证脉候时提出了“虚阳”的概念。有一种“虚阳气盛”的老人,精神强健,饮食倍常,脸红润,两手脉大,为长寿之征。但这种“虚阳”毕竟不是元阳、真阳,是老年人的虚弱有限之阳,易衰易耗而且经不起苦寒攻泄,易致虚阳气退,形气尪羸,脏腑衰弱,变生他疾。陈直的“虚阳”之见,丰富发展了老年体质的认知。
2.重视老年家庭奉养
古往今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安养的主要方式,赡养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很好传统。为人子者,孝敬父母,奉养长辈,为天理人伦所规定,是天经地义的事。扶持照顾高龄或失能老人,使其安度余生,既是子女的孝心所在,也是每个家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陈直从儒家孝道奉亲的观念出发,提出人要“以纯孝之心,竭力事亲,无终始不及之理”,要尽到关爱、赡养的责任。对于父母的身体状况、情绪变化、饮食多寡、疾病与否,陈直在书中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得不慎之”“为人子者,深宜体悉”“为人子者,深宜察其寒温”“但人子悉意深虑,过为之”,都是子女孝养父母必须有的态度。
至于孝养的方法,陈直指出:“若衣食丰备,子孙勤养,承顺慈亲,参行孝礼,能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上合神灵,下契人理,此顺天之道也奉亲之道,亦不在用三牲,但能承顺父母,尽其孝心,随其所有,此顺天之理也。其温厚之家,不可慢于老者,尽依养老之方,励力行之。其贫下阙乏之家,养老之法,虽有奉行之心,而无奉行之力者,但随家丰俭,竭力于亲,约礼设具,使老者知其罄力奉亲而止。”在陈直看来,无论是温厚之家,还是贫下阙乏之家,养老之法无外是随其丰俭,励力而行,使老人知其罄力侍奉而已。关键在于尽到孝心,量力而行。
3.重视老年精神调摄
陈直指出,人到老年情脾气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不满、易怒和郁闷。不满往往是不服老的反应,“形气虽衰,心亦自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再干一番事业,“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终不患得患失,牢满腹,甚至“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愤而不已。对此,作为子女只能“承奉,随其所欲”,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并且注意劝导老人善于“放下”,知足常乐。孔子“三戒”之言“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不妨引作开导老人的法语。
至于郁闷,这是老人孤独、寂寞、伤感的必然结果。解除郁闷的方法,陈直提出了两点。一是要有人经常陪伴老人,或搀扶服侍,或说话聊天,不使老人孤坐独寝,让老人享受到家庭温暖和伦理之乐,以慰零赖之情,安度晚年。二是根据老人的气好嗜,寻求其喜爱之物供其把玩赏悦,以充实时,排解忧愁。因此,陈直说:“养老之法,凡人生为,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有好书画者,有好琴棋者,有好赌扑者,有好珍奇者,有好药饵者不能备举。但以其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绝者,布于左上,使其喜爱,玩悦不已。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自看承戏玩,自以为乐,虽有劳倦,咨煎气,自然减可。”
4.重视老年饮食调治
重视老年饮食调理是养老奉亲书的突出特点,开卷篇即为“饮食调治”。陈直指出:“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饮食,只要饮食正常,谷气充盛,能气血旺盛,健康有保障。饮食调治首先要重视脾胃,守护胃气。陈直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当然,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系统,胃气固然为本,但也与其他脏腑相依为用,所以陈直在四时摄养中特别强调四时饮食之味要与五脏生理功能相匹配以养五脏之气。其次,要注意饮食节度,生冷有节,饥饱有度。陈直指出:“若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同时,食后可适度进行将息调理,以帮助食物消化,如“食后,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还有摩腹之法,均简便易行,适合老人自养,要谨守宜忌。书中强调,“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为此,陈直还要求为人子者必须亲自调理老人的饮食,“凡百饮食,必在人子躬亲调治,无纵婢使慢其所食”。在“戒忌保护”中,陈直还提出:“秽恶臭败,不可令食;黏硬毒物,不可令餐”“暮夜之食,不可令饱;阴雾晦暝,不可令饥”等饮食忌。这些都是有利于健康的事项,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陈直强调饮食调理的同时,特别倡导食养食疗的养老方法,认为尤其是患有老年疾病的人,食疗是优选之法。陈直认为:“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症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贵不伤其脏腑也。”为此,养老奉亲书在继承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食疗”的基础上,提出了“食治养老”的命题,并进一步指出:“缘老人之,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是以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于是,陈直辑录食医心镜食疗本草诠食要法诸家治馔太圣惠方食治诸法等唐宋著作中的食治方药,类编成“食治老人诸疾方”,共载方161首,分为16类,涉及老年气血虚损、耳目失灵、泻痢、脚气、噎塞、咳喘、诸淋、诸痔、诸风、水气等病症,是唐宋以来食治老人诸疾的集大成之作。
5.重视老年起居调摄
老年健康的许多问题很后都要落实到常起居上来。只有起居正常,健康才有保证。养老奉亲书从子女奉养的角度对老年人常起居调摄的原则、内容进行了专门论述。一是老年起居调摄的原则是要“巧立制度”。陈直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以助娱乐。”所谓“巧立制度”,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合理安排,使老年的常起居达到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制度是规矩,是要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晚辈对老人的行住坐卧时时放在心上,巧做安排,不可冒失或掉以轻心。二是陈氏对起居调摄的内容举例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睡卧,要求“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其寝寐床榻,不须高广,比常之制,三分减一,低则易于升降,狭则不容漫风。裀褥厚藉,务在软。三面设屏,以风冷。其枕宜用夹熟帛为之,实以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罅风,长则转不落枕”。对卧室的洁净敞密、床榻的高矮宽窄、被褥的厚薄,乃至枕头的高低长短,均有详细的规定。此外,座椅的高矮、衣服的长短宽窄也都有讲究。反映出宋代对老年生活起居的调摄已显露出精致化的趋向。三是常生活的事宜事忌,也有一些专门的约定。如“戒忌保护”说:“弊漏卑湿,不可令居;卒风暴寒,不可令冒;烦暑燠热,不可令中;动作行步,不可令劳借鞍马,不可令乘;偏僻药饵,不可令服;废宅欹宇,不可令入;坟园冢墓,不可令游;危险之地,不可令行;涧渊之水,不可令渡;暗昧之室,不可令孤。”凡此等之戒忌,都是为了保护老年人,使其安康。
6.重视老年四时调摄
重视老年四时调摄是养老奉亲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与“食治养老”一样,“四时养老”也是养老奉亲的核心内容。陈直根据黄帝内经和阴符经的经旨,在“四时养老序”提出:“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病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强调四时养老的原则是执天道、法四时,即遵从天地阴阳、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合理安排饮食起居,并适时进行精神调摄,时令病的发生。
围绕四时养生的原则,陈直简要概括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及与之相应的脏腑功能反应,结了四时调摄的重点内容。在饮食上,春宜减酸益甘,夏宜减苦增辛,秋宜减辛增酸,冬宜减咸而增苦。在起居方面,春宜慎衣着,不可顿减棉衣;夏宜慎暑毒,不可纵意当风,纳凉受邪;秋宜慎风雨,以发宿患;冬宜避霜威,以感外疾。在精神调摄方面,春宜抒怀畅气,以快其意;夏宜洁雅静心,以物悦情;秋宜多方诱说,役其心神,以忘秋思;冬宜居处密室,以藏真阳。此外,在呼吸修炼及服饵补益方面,陈氏也提出了一些方便法门。陈直对四时调摄的优选成在于结了他之前历代有关时令备疾的药方,分为四时通用男女老人方和春夏秋冬四时用诸药方两大部分。四时通用男女老人方共24首,多是老人虚损及常见老年疾患的汤药或丸散;春时用药方8首,夏时12首,秋时7首,冬时3首,大多为老年时令疾患的药方。这些药方成为后世四时养生备疾的基本方。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的各季合用药方,几乎辑自陈直之书。
7.重视老年医药扶持
人到老年,尤其是高年老人,气血虚衰,难疾病缠身,此为常态,医药扶持也是应然之事。对于老年疾病的治,陈直提出了3条基本的原则:一是要重视老年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疾易攻”的体质,忌乱投汤药,妄行针灸,以避危殆;二是要慎用汗吐泻下之法,“老弱之人,若汗之则阳气泄,吐之则胃气逆,泻之则元气脱,立致不虞,此养老之大忌也”;三是用药应和稳重,“大体老人药饵,止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温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治之”,切忌市肆赎买、他人惠送、不明医药之理的虎狼之药,以发生意外。
对于老年人的医药扶持,陈直主张要与常饮食调摄相结合,尤其是身有宿疾者,要“随其疾状,用中和汤药调顺,三朝五,自然无事。然后调停饮食,依食医之法,随食变馔治之”。“饮食调治”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药物服饵方案:“每晨朝,宜以醇酒优选补下元药一服,女人则补血海药一服,无燥热者良。寻以猪羊肾粟米粥一杯压之,五味、葱、薤、鹑膂等粥皆可。至辰时,服人参胃散一服临卧时,进化痰利膈人参半夏丸一服。”“夏时摄养”又提出“若是气弱老人,夏至以后,宜服不燥热、补肾气暖药三二十服,以助元气,若丸、八味丸之类”。“冬时摄养”则提出“晨朝宜饮少醇酒,然后进粥。临卧,宜服微凉膈化痰药一服”。以上这些措施,反映出陈直认为老年人时令疾病应重视饮食积极,更要注意时的饮食服饵,以增正气,扶元固本,疾病发生的思想。
(二)邹铉增补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至卷四为邹铉续增,四库全书目载:“铉所续者,前一卷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后两卷则凡寝兴器服粥饮膳药石之宜,更为赅具。”陈直之书经邹铉增续后,流传甚广,甚而远播朝鲜、本等国。元、明、清三代刊印者达20多家,并有署称“居家必用本”者。可见该书影响之深远。邹氏之增补,不只是充实丰富了养老奉亲书的内容,也反映了邹铉的养老理念和主张,多有创新之处。
1.倡导老年自养之道
陈直养老奉亲书基于儒家孝道的传统,从家庭伦理立论,充分阐述为人子者该如何承担起赡养、侍奉、关爱老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家庭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与爱护。陈直的书有点像家庭养老指南或手册,与一般的养生著作有所不同。书中的旨趣,无论是宴处起居、戒忌保护的原则方略,还是四时养老、食治养老的核心内容,其执行者都是家庭子女,寿亲养老之道的落实都要求子女的孝顺。尤其是那些岁至高年、尊年的上寿老人,失能的趋势已经明显,其生活起居主要靠子女的照顾扶持。因此,陈直之书重在倡导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及家庭道德,其社会意义很好明显。邹铉的增补则着力于老年人的自养,倡导老年人实现健康老龄、避或推迟失能的自我养护之道。邹铉认为,养老之事关乎两个方面,既是家庭子女的责任,更是老年人自身之事,老年人“知自护爱,康强倍常”。所以邹铉在所引太乙七文解释时说:“欲希长年,此宜深戒。而亦养老奉亲与观颐自养者之所当知也。”邹铉认为,养老奉亲在子女,观颐自养在个人。危彻孙直接点明了邹铉增补新书的初衷,为此作序称赞他:“兹复不私其验,绣诸梓而公之,且拳拳导夫人以自养之说,夫能知自养之养,而后能安享子孙之养,此吾于续书重叹翁用心之仁也。”老年人只有自身善于保养,才能安享子孙奉养之福。这或许确是邹铉养老的主张。
2.丰富老年自养之术
正是基于老年自养之道的重视,邹铉在新书中增补了大量老年自我保养的方法。有精神情志调摄的,如养、保养、安乐游山、居山观雪等;有呼吸修炼的,如六字气诀法;有药食服饵的,如晨朝补养药糜法、茶酒汤水及服药贮药等;有种植与食品加工的,如种植芸香、枸杞、地黄、甘菊、、百合及加工果脯、菜齑等;有器物收藏把玩的,如相鹤养龟、收画置琴、储物记事等;有待人接客之道的,如延方士名衲、肃客相访等;有自我按摩的,如擦涌泉、擦肾俞等。此外,还增补了大量延缓衰老、食养食治的方法,如诸酒、诸煎,包括妇人小儿食治方等,使全书食疗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邹铉增补的这些内容,反映出他对老年自养的一些思想倾向。一是老年人要想延缓衰老或做到健康老龄,得从长计议,及早图谋,如六字诀法的修炼,得从青壮年,至少得从中年或低龄老年做起,否则没有较长时间的训练难得为功见效。二是要量力而行,适度而止,如种植诸般药本、加工各种食品,都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在低龄老年阶段,不可强力为之。三是要注意健康安全,如游山驱车、观雪择胜,以安全为,要充分虑到气候、环境的因素。四是要顺应经济能力,如对器物的收藏把玩,储书置琴、字画收藏,均须有经济实力,清贫之家不必强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邹铉增补之材料大多来自当时流传的文献。时至,这些文献有的已经失传或佚散,凭借此书可得见原书之吉光片羽。如“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录自其曾叔祖邹应博的炎詹集,而此书今无传本,或根本没有刊行,于此不仅可知邹应博的著述之迹,也可据此察六字诀法的渊源及流传环节。还有,该书摘录了沈括怀山录的不少资料,怀山录是沈氏早年仰慕山居之乐撰写的饮食、器用之式及种艺之方的体著作,早已佚失,近人从寿亲养老新书辑得的怀山录佚文有数十条之多。这些佚文是研究沈括科技思想的难得材料。
3.载录养老嘉言善行
邹铉增补的“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四库馆臣曾大为讥讽,认为“其中如祝寿诗词,连篇载入,不失于冗杂。又叙述闲适之趣,往往词意纤仄,采掇琐碎。明季清言小品,实亦滥觞于此”。实际上,这些“嘉言善行”如“道教灵验记”一样,不仅记载历代养老享寿的人瑞之事,更主要的是具有敦正俗、培养社会敬老奉亲风气的作用。这“七十二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儒家孝道伦理所规定的寿亲养老之事,如礼记的“内则”“曲礼”所载的养老礼仪,及老莱子以下,陈太丘、王羲之、柳公绰、任元受、陆游、孙景初、黄庭坚、苏东坡、司马光、朱熹等一众名人敬老养老的事迹或论述,阐明儒家养老的源远流长及根深蒂固,彰显了中华民族很好的养老传统及底蕴。一类是历代学者关于老年自养之道的认识与阐述,其内容涉及精神情志、脏腑身形、饮食服饵、四时起居等各个方面。如孙君昉之四休安乐法、黄庭坚的养生四印、古乐府的三叟诗、邵康节的年老吟,无不透露出老年自养自适的智慧,隽永幽默,读来妙趣横生。还有一类称觞贺寿之诗文,反映出古代社会对高年长寿的普遍称颂和家庭伦理的正向追求,未必是冗杂之词,往往有真情之流露,或是家有老人之福的纪实写照。之,中华民族很好的养老于此可见一斑。
三、学要点
1.根据对象,确定需求
由于读者对象不同,对本书学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本书的阅读对象大致可以分为4类:
一是奉养老人的子女。一个有老人的家庭,其子女、晚辈关注如何奉养老人,关注老人的身心健康,学本书的重点在于陈直原著的卷。要从传统的孝道思想入手,把奉养父母、长辈作为人生的根本责任,贯彻落实到生活起居的各个方面,而核心内容是饮食调养和四时起居调摄。
二是老年人群。人到老年固然需要家人的奉养,但很根本的还是老人要懂得自我保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尽量减少失能失理的发生。因此,老年人群阅读本书的重点在邹铉续补的3卷。应充分认识自我保养的重要,结合个人的体质特点和具体条件,学掌握老年人精神调摄、脏腑保养、形体锻炼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三是临床医生。尤其是从事老年健康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和社区医疗的工作者,除了要充分了解书中关于老年人心身特点的描述外,需要重点学的是书中卷一关于医药扶持的内容以及食治养老的各种方法,而医药扶持的重点又在于春夏秋冬的四时用药诸方及卷二的多种集方。这些药方及食治方是宋元以前老年疾病的经验方集成,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四是其他关注老年人的读者。自20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有关老年人的话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因此,对于关注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般读者来说,重点是了解书中关于传统养老的论述,尤其是卷四所载敬老养老及老年人自养娱乐的“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以备将来养老奉亲或老年自养之需。
2.根据内容,把握重点
前已述及,本书卷之一为子女奉养之道,为他养;续补3卷为老年自养之道。他养的内容以四时方药调理和食治食养为重点,尤其是食治部分,前承孙思邈养老食疗之旨绪,后启食治养老之大端,开门列目,蔚为老年养生的大学问。而自养之道亦自弘景延命录、孙氏养篇一路过来,邹氏结为情保养、饮食服饵、气法导引、药膳扶持、嘉言善行诸端,后世大有发展,至有遵生八笺之类聚,影响深远。唯需说明的是,他养自养,同根共本,不可截然分开,只可兼顾相成。老年人要尽可能以自养为主,即使老而失能需要他人奉养,也必须增强自养之心,以获取愉悦生命的内在力量。
蒋力生叶明花
2020年6月

寿亲养老新书整理说明

整理说明 

1.版本选择寿亲养老新书现存版本有20多种。由于卷二至卷四的内容编排不同,大体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以本回归元至正二年(1342)壬午刻本、永乐大典本及四库全书本为代表的系列,卷二均为“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卷三、卷四分别以“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和“保养”开卷。另一个是以清同治九年(1870)河南聚文斋刻本为代表的系列,将“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置于卷四,卷二、卷三则分别以“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和“保养”为卷首。从学理上来看,同治九年刻本的顺序安排似乎更符合逻辑。
本次整理点评以同治九年刻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瓶花书屋刻本(简称瓶花本)为主校本,并以明万历年间虎林胡氏文会堂新刻养老奉亲书(简称万历本)、中国中医科学院院藏唐成之家藏抄本养老奉亲书(简称唐本)、清经钮堂抄本养老奉亲书(简称经钮堂本)及辑存永乐大典、明刘宇安老怀幼书与太圣惠方等作为校本,加以校勘。并辑录存世永乐大典所载寿亲养老新书佚文“慈觉顾老奉亲”一则,置于卷四之末。
2.原书底本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正文中夹有小字注时仍排小字;原书中表示行文前后位置之“右”“左”径改为“上”“下”。
3.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对全书进行标点。
4.校勘以对校、本校为主,辅以他校,慎重使用理校。凡底本有误者,从校本改后出注;文字互异者,不改底本,出注说明。具体校勘时,根据下列文字现象,区别处理:
凡底本因写刻时笔画小误所致的错别字径改不出注,非写刻时笔画小误所致的错别字改后出注说明。
现已废除的异体字,径改不出注;现仍保留的异体字保留原字,出注说明。
俗体字径改为规范正体字,不出注。
通字、古今字保留原字,出注说明。多次出现者只在首见时说明,余不加注。
凡脱、衍、残、疑或避讳字,或补,或删,或改,或保留原字,均出注说明。
5.注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6.点评针对要点,力求简明,突出特,点到为止。
7.原书所载“穿山甲”“”等药物,今已不入药用,为保持原貌,不作删节,请读者注意。
8.本书所载临床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运用。

目录:

全书点评

整理说明

《寿亲养老新书》原序

重刻《寿亲养老新书》序

寿亲养老新书

张士弘序

黄应紫序

卷之一

饮食调治

形证脉候第二

医药扶持第三

气好嗜第四

宴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