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的世界 中国哲学 王景琳,徐匋
  • 庄子的世界 中国哲学 王景琳,徐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的世界 中国哲学 王景琳,徐匋

31.3 4.6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景琳,徐匋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341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596页

字数25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806_9787101139341

上书时间2024-04-16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1.基础:庄子的世界一书是为扫清读者对庄子的认识误区而写,因此特别强调对于相关知识的基础,不面面俱到,不横生枝节。作者每每从一个小问题入手,进而铺展开来,先提出核心问题,再带领读者从浩繁的语义中寻找让读者对于所述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
2.贯通:所谓贯通,是注重对经典文献的某种艺术形式、某种文学现象进行整体、贯通描述,通过沿波讨源、由本及末的分析叙述,描述庄子本身的文学形式、文学现象所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揭示其思想线索的一般规律。
3.准确:知识的要义是准确,因此本书强调论从史出、言必有据的原则,作者每一新见,都依据详实的文献据,渊源有自,绝不凿空,同时本书注意吸纳近期新的研究成果,站在较高的学术基点上,取精用弘,这使得全书有了严谨的风格和科学的基础。
4.流畅:作品是要让大多数人看得懂、喜欢看的,在保持知识讲授的准确的同时,作者注意了文笔的流畅。“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文章注重表达,注重修辞,不故作玄妙,不高深艰涩,力图让读者在轻松明快的笔调中,接受经典带给人的艺术之美与心灵享受,在自由放松的心态里走进庄子的世界。

目录:

的世界

“鹏”也有所待

一 什么是“”

二 “鲲”是鱼卵

三 鹏是骑在风背上的

四 天上地下都一样

五 大鹏到了南冥又会怎么样

蜩、学鸠与斥鴳

一 蜩与学鸠是什么样的形象

二 庄子是否真的轻视或者否定蜩与学鸠

三 知足常乐、安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四 究竟怎样才是“”

圣人无名

一 “圣人”如尧者也能吗

二 尧“让天下”是“圣人无名”吗

三 什么是“名”,什么是“实”

四 尧终是否做到“圣人无名”

神人无功

一 神人是神还是人

二 为什么神人要出自接舆之

三 “神人无功”源于“神凝”后产生的大功

四 功名都是尘垢秕糠

至人无己

一 什么是“至人无己”

二 大瓠之“用”与“有己”

三 “大樗”之“无用”与“无己”

四 “无己”的意义

齐物论的世界

吾丧我

一 “齐物论”:“齐论”还是“齐物”

二 “隐机而坐”:南郭子綦是谁?他怎么坐

三 “丧其耦”:南郭子綦丧了什么

四 “吾丧我”:我是谁

人籁与地籁

一 人籁:人为的“万殊之声”

二 “敢问其方”:“方”是什么

三 地籁:一石激起千层浪

四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窍中并无一物

天籁

一 天籁:不是人籁与地籁

二 怒者:通往天籁的桥梁

三 天籁的功用:齐同物论

大知小知

一 大知小知:都是些是非之人

二 以心斗:异化的人格,恐怖的人生

三 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真宰与真君

一 喜怒哀乐:“我”之根源

二 若有真宰:真宰是谁

三 其有真君存焉:真君又是谁

四 与物相刃相靡:人生之大哀

成心

一 成心:“一家之偏见”抑或“天理浑然”之心

二 言:出自“成心”抑或“公心”

三 道与言:“真伪”“是非”缘何而生

四 莫若以明:“以明”究竟是什么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一 如何看“物”——“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二 圣人看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三 万物一齐:“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道通为一

一 万物都是“道”的体现

二 丑与美原本相同

三 分散离合都是“道”

四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一 “未始有物”的远古时代

二 “爱”是“是非”之源

三 三子之技都是什么

四 三子能算是有“成”吗

万物与我为一

一 “有”从“无”中来

二 万物与我为一

三 “为一”与“言”的盾

“八德”

一 “八德”之“德”是“道德”之“德”

二 “八德”与“八畛”

三 圣人化“畛”为“德”

四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物之所同是”

一 尧究竟算不算是圣人

二 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

三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

四 至人对待利与害的态度

“不从事于务”的圣人

一 《齐物论》中的圣人

二 “妙道之行”还是“孟浪之言”

三 “众人役役,圣人愚芚”

生死与梦觉

一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二 “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三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四 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

“和之以天倪”

一 胜负:我与若不能相知

二 待彼:待万世之后的大圣

三 天倪:是不是,然不然

四 无竟:天籁之境

蝴蝶梦

一 罔两问景的意义

二 蝴蝶梦的象征

三 庄子对写梦的贡献

四 《齐物论》前后的呼应

养生主的世界

“养生”之“主”

一 从《齐物论》的“知”到《养生主》的“生”

二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之后

三 养生主:养生“主”还是养“生主”

四 养生主之“主”是什么

“缘督以为经”

一 知:一把剑

二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知的优选境界

三 缘督以为经:养生之主

庖丁解牛

一 从技到“道”

二 从“道”“进乎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 从解牛到养生主

右师、泽雉与秦失

一 右师之介

二 泽雉之“神”

三 老聃之死

人间世的世界

回与孔子

一 如何理解“人间世”

二 孔子与回是寓言人物吗

三 庄子是否尊孔

回请行

一 回赴卫之前

二 轻易入世必将导致刑祸

三 “名”与“知”是凶器

四 切忌“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回赴卫注定没有结果

一 圣人也难以抵御“名实”的诱惑

二 你的方案行不通

三 表面顺从,但不同流合污

“唯道集虚”的“心斋”

一 “不饮酒不茹荤”不是“心斋”

二 “敢问心斋”

三 “心斋”与“吾丧我”

四 “入则鸣,不入则止”

天下的两个“大戒”

一 “阴阳之患”与“人道之患”

二 叶公子高为什么“内热”

三 逃不脱的“命”与“义”

使臣的困境

一 传“言”乃“天下之难者也”

二 为什么事情是走向反面

三 “恶成不及改”

四 难的是“乘物以游心”

与“其德天杀”的太子相处

一 “危吾国”与“危吾身”

二 “形莫若,心莫若和”

三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

四 螳臂安能挡车

寄身社神的栎树

一 匠石不顾的“散木”

二 樗树与栎社树

三 栎社树之梦

四 “不为社者,且几有剪乎”

“不材”的商丘之木

一 一枝一叶不可侵犯

二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是什么意思

三 怎样理解“无用之用”

无用之用

一 不祥是大祥

二 支离疏

三 接舆之歌

德充符的世界

“德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 “德充符”是什么意思

二 “德”的不同境界

三 “德”可以“充”

四 支离其德

德的优选境界:和

一 世人眼中的兀者王骀

二 孔子眼中的圣人王骀

三 “游心乎德之和”的王骀

四 “府万物”的王骀

形骸之内与形骸之外

一 执政与兀者同师一门

二 执政子产充德之难

三 从子产、申徒嘉到伯昏无人

“天刑之,安可解”的孔子

一 踵见仲尼的叔山无趾

二 叔山无趾找错了人

三 谁在孔子室中“讲以所闻”

四 无法解除“桎梏”的孔子

“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一 鲁哀公的困惑

二 丑冠天下的哀骀它

三 小猪为什么弃母而去

四 德离不开形

“才全而德不形者”

一 “才全”和“德不形”是一回事吗

二 如何理解“才全”

三 “德不形”是什么意思

四 鲁哀公的心得感言

人之形与人之情

一 走向特别不是忘形

二 天安排好了

三 没有人之情,没有是与非

大宗师的世界

大宗师,何许人也

一 知天与人者是大宗师吗

二 “虽然,有患”

三 与真知

四 是大宗师

一 古之

二 “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三 与圣人

四 愿“与有足者至于丘”的

“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 “死生,命也”

二 “相处于陆”与“相忘于江湖”

三 善吾生者,善吾死也

四 “藏天下于天下”

“道”与得“道”

一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的道

二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道

三 道,可以学吗

四 “守而告之”还是“告而守之”

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

一 “杀生者不死”是什么意思

二 为什么要说“圣人之道”

三 圣人之才与之才

四 女的宏论从何而来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一 莫逆于心的“生死之交”

二 “哀乐不能入”

三 以天地为大炉

现实生活中的

一 临尸而歌

二 游方之外

三 是醒还是梦

意而子·回·子桑

二 谁能“息我黥而补我劓”

二 回的“坐忘”

三 子桑为什么以歌当哭

应帝王的世界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

一 应帝王是什么意思

二 “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三 “经式义度”是“欺德”

四 心境淡漠,天下可大治

浑沌之死

一 “明王”是圣人

二 如何应对“立乎不测”的帝王

三 倏与忽之罪

后记

内容简介:

庄子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庄子文章以其特有的瑰丽想象、变幻莫测的故事,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世界。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评其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先生也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所谓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来结构文章,给人以新奇有趣之感。但庄子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典故以及纵横浪漫的文风,有时又让人难以准确明白地理解,所以此书又比较难懂。鉴于以上特点,王景琳、徐匋二位学者拈出庄子中比较重要而有争议的意象、事物、词语等,进行深入浅出的分解与辨析,使枯奥晦涩的关节点得以准确而实的疏通与解读,为更加深入、准确地读懂庄子,扫清了障碍,带读者真正进入“庄子的世界”。

作者简介:

王景琳,男。1955年生于宁夏灵武,祖籍天津。1977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1984年获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硕士,曾任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与文学研究,发表有庄子对语言艺术的贡献、庄子内篇孔、形象论、庄子内篇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关雎错简臆说、阮瑀略论、李白从璘辨等有关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数十篇。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寺院生活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中国鬼神溯源以及长篇小说缘分等。1991年远游北美,创立加拿大渥太华中国语言学院,专职从事中国语言工作。
徐匋,女。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宜兴。1978年入民大学中文系,1985年于人大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国科比大学东亚系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外语系。发表有温庭筠从宗密禅师结社温庭筠开成年间事迹略论武汉臣的老生儿等。 著有媒妁与婚姻一书。

自1983年以来,王景琳、徐匋合作发表有庄、屈对神话传说运用之异同坛经与禅宗六祖说说惠能的顿悟等数十篇有关中国文学、方面的,合著有词体及其发展金瓶梅中的佛踪道影比目鱼校注历代寓言名篇大观庄子散文选等书;并共同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先秦散文,撰写红楼梦大辞典?诗词韵文部分等。近十余年,两人为加拿大语言培训机构共同编写多种类型、数十卷汉语教材与培训课程。

精彩内容:

“鹏”也有所待    庄子在世时或许从来没有想到,两千多年来在中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并非他那洋洋洒洒、恣肆的三十三篇文章,而是他在中尽情渲染的那由“鲲”变化而来的“鹏”。“银鹏水击三千里”(苏轼),“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万里奋鹏程”(张弘范),勾勒出一幅幅多么宏伟、多么震撼的画面,自然,“鹏”也当之无愧地成了后人志向远大宏伟的象征。然而,细究起来,大鹏如此受人追捧并不接近来自庄子?的精彩描述,其中一大半的功劳还要归于中国目前的另外两位名人。其一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孙子阮修,是他早看中大鹏,并直接给大鹏注入新生命的。阮修的大鹏赞中有这样的句子:    苍苍大鹏,诞自北溟。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    这大概是道遥游中的鲲鹏次脱离庄子,而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吧。经阮修再创造的大鹏,虽仍然遗传了庄子笔下“鲲鹏”的特质,具有如茫茫云海般的翅膀,雄伟如苍山的形体,一飞冲天,带着“水击”千里、海运磅礴的宏伟气势,但是其中拥有的一笔却是“志存天地,不屑唐庭”,充分表露了阮修自视天下无双、蔑视的独立傲然与远大志向。可以说,是阮修的大鹏赞为后大鹏高大、傲视群雄的形象奠定了基调。    不过,阮修笔下的大鹏并没有马上成为文人志士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大鹏的真正涅?,还要再等几百年,直到唐代李白写下了大鹏赋以及上李邕诗。这里,李白不但把中大鹏乘“扶摇羊角”从北冥飞往南冥的气势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且以大鹏自喻,写出了“大鹏一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这样脍炙人的名句。李白笔下的大鹏,活生生是他自己非凡才能、高远志向的化身。从此,这只经过阮修、李白再创造的大鹏,一直翱翔在的心中,与庄子?道遥游中的鲲鹏化而为一,被理解为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与理想的图腾,但后人却接近忽略了阮修和李白对大鹏的“颠覆”与修正。    那么,庄子心中的鲲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  什么是“”    鹏,源于庄子的篇文章。是从鲲化为鱼、鱼化为鹏开始写起的,一开篇创造出一个极其恢宏壮观的场面。可是庄子的目的却不是要说什么大鹏,而是要借大鹏说“”。所以,要理解庄子的大鹏,先得说说什么是“”。    顾名思义,全篇说的是如何才能逍遥而游。“游”字好理解,庄子从开篇一直到“至人无己”一节所列举的,无论是乘九万里风高飞的大鹏,还是“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无一不可以游。“游”是“活动”,是“生存”。只是“逍遥”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那可众说纷纭了。不过,庄子在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接近可以当作他自己对“逍遥”的注解:    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郭象庄子注在解释这段话的时候,把“犹有所待者也”和“彼且恶乎待哉”两句话概括为“有待”和“无待”两个概念。这是郭象对庄子哲学的一个很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理解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所谓“有待”,是万物行动时都有所凭借,凡事依靠外在的力量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所谓“无待”,是万物行动时无所凭借,凡事都依仗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借助外在的力量。所以,“有待”和“无待”其实是庄子评判万事万物是不是的一把尺子。用这把尺子来衡量列子,他当然算不上了。因为列子“虽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是说列子还有所待,还要“御风”。而那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则是逍遥而游了。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