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民国商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桂娟
  • 读懂民国商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桂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懂民国商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 李桂娟

6.5 2.1折 31 全新

库存178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桂娟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14840

出版时间201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69页

字数228千字

定价31元

货号716_9787512614840

上书时间2024-04-18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章  “下海状元”——张謇
匹夫之志
初涉官场之朝鲜
办厂兴业
教育为民
长袖善政
第二章  “赤脚财神”——虞洽卿
大胆吃货
进军鲁麟洋行

宁波帮
大买办
挥斥公堂
涉足航运
筹办股票交易所
爱国情怀
……

内容简介:

    一本民国版的“商斗大戏”,一场步步惊心的商界演绎。当热血商人遭遇国仇家恨,当勃勃壮志被过早扼杀读懂夹缝生存的民国商人,读懂他们不屈不挠的生存智慧,看到他们商斗背后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李桂娟:文史爱好者。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从事文史研读与编辑工作多年,擅长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用全新的视觉探寻历史原貌。编辑出版各类题材作品60余万字,著有大道独行:王安石传本忍者历史德川家康本“曹”的成功哲学等多部书籍。

精彩内容:

匹夫之志1853年,江苏南通一瓷货小商人张彭年又得一子,他没有传说的出生时带有某种神秘特征,如含碧玉、天出彩霞,但他却在后来的岁月中实实在在地给中国带来了不少改变。张家祖居常熟,元末为躲避兵乱而来江北居住,张謇祖父张朝彦为一贫苦农民,以耕种为生,偶尔也走街串巷些糖果来贴补家用,其后入赘南通金沙镇一店铺之家为婿,此后家境逐渐转好。至张彭年这一代,家中已有良田20亩,另外在镇上还开了一家瓷器店,有伙计十余人,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张彭年妻子吴氏于1853年一子,这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子,但为继承吴氏香火,于是取名为吴起元,乳名长泰,此即后来的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张謇天资聪颖,4岁时看过千字文,之后可以背诵出来,父亲喜不自,拿着嘴里的烟斗使劲吸了几,决心要好好栽培他。张謇5岁入私塾,15岁时已修完四书五经。在那个年代,取功名是中国读书人的出路,但这条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而且对于张謇来说这条路本来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清朝科举制度规定中有一条是“冷籍不得人试”。三代内没有一个做过官的,或者三代内没出过一个秀才、举人的家族为冷籍。显然,这是一个官宦阶层自我巩固、排斥他人的制度,西方有名中国研究专家李约瑟曾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很好,而是荆棘丛生的血恶、冷酷之路。在张謇之前,张家已经数代没有出过一个做官的或者中过秀才、举人,所以张家属于典型的“冷籍”。为了能让张謇参加科举试,张彭年只好按照当时官场应试的办法在同族中找一个现任做官的“认保”,另外还要请同县的禀生连环“派保”才能取得应试资格。为此,张彭年请张謇的私塾老师宋璞斋帮忙。宋老先生于是将张氏父子介绍给如皋县东乡丰利镇大户张驹认识。张驹家族符合应试要求,弟子可以参加试,正好他的一个侄子张铨刚刚病逝,于是,宋老先生建议张謇在名义上作为张铨的儿子,改名为张育才,字树人,张謇这才算取得应试资格。张彭年因而给了张?一笔钱作为酬谢。张謇自小用功,因而参加县试还算顺利,五场试还都挺理想,得以进京赴。这年4月,张謇赶赴北京通州,但在北京的试张謇的排名在一百名之外了。张謇失意而回,宋老先生闻讯后找到他,斥勉说:“若干人应,取九百九十九人,可谓不难,但毕竟有一个落榜不取,你要把这个人看成自己!”张謇听后即在课桌上、窗户上、床头、墙壁上都写上“九百九十九”几个字,此后刻苦攻读,终于中了秀才,此后又得“江南才子”的美称。功名之路遥遥无期,张謇也不可能是在家苦读,要有些生路。2l岁时,他前往江宁发审局给委员孙锦云当文书,其后又在浦淮军统领提督关长庆府中充任幕僚。1882年(光绪八年)至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謇又随庆军进驻朝鲜。在朝鲜期间,忧国忧民的张謇对本窥视朝鲜感到忧心忡忡,由此写了关于朝鲜善后问题的六点条陈,即朝鲜善后六策。1884年,庆军从朝鲜撤回靠前,朝鲜看中张謇的才能,特意聘请其为“宾师”,请其留在朝鲜;此时清重臣李鸿章、张树声、关长庆等人也因张謇对朝鲜问题的卓见而联名其在朝中为官,但张謇觉得自己尚未科举及第而婉言谢绝。当年7月,时任粤督的张树声再次请张謇前来任事,但他再次坚辞不受,结果留下了“南不拜张北不投李”的说法。但科举这条路自古极少有人一帆风顺,相反,绝大多数耗尽终生也未曾博得半点功名。张謇才学过人,但仍然在这条路上一走是漫长的27年,从小至大魁,岁试、伏行试、录科、乡试、会试、殿试共计22次,其中进前lo名的有7次,直至后中状元,真可谓漫漫长路其修远兮。即便如此,张謇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他的才学得到了当时朝中重臣沈葆桢、翁同稣等人的赏识,否则他究竟要多、后能不能中那不得而知了。1879年(光绪五年),张謇参加三院会试之后,当时担任副主宫的沈葆桢病卧在床,知其又未录取,于是派人提示他:“做文章不可只学班书,要着重看史记。”张謇此后便大量学历代史籍,才学上因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892年(光绪十八年),张謇第三次参加会试未中,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稣于是派李洛才前往劝说张謇,告知“南学的诸生愿为你捐纳学正官,留管学事”,即先让他进国子监南学。当时张謇年龄已40岁,进士屡次不中,此后究竟是否能中也很难说,翁同稣此意也是为他寻找一条绕道进入官宦阶层的路,但张謇回答说:“南学诸君,情施于过当,势近于劫持,亲在望而成进士,不成进士,依旧归去。生志事,即比较然,毫发不可自昧,幸为坚谢申仲,转告诸君:以君子爱人,容匹夫之立志。”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