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史话 中国历史 吕思勉
  • 三国史话 中国历史 吕思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国史话 中国历史 吕思勉

5.6 3.1折 18 全新

库存1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30004005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32

页数163页

字数30千字

定价18元

货号719_9787530004005

上书时间2024-04-08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内容简介:

本书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主张透过史料的表面,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从而了解历史事件的。譬如开篇讲“宦官”和“外戚”,作者正本清源,深入分析了“宦官”的历史渊源,理清人们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全书史料扎实而准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归乡闭户著书。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精彩内容: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成为现在的话了。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新生以及来会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的事实,所传的,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如戴黄眼镜的,看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会觉得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当取以为法,摹仿他;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熟悉的,此加以讲论,自然为相宜。所以我想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我所说的赐予教正。    宦官    讲起三国的纷争来,大家都知道其乱源起于后汉。后汉末年为什么会乱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乱,引起黄巾的。因黄巾的,而引起刘备和孙坚的起兵。又因灵帝死后,少帝即位,国舅何进要诛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进京。因董卓的进京,而引起废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绍、曹等纷纷起兵讨卓,天下从此分裂了。然则后汉的祸源,优选的便是十常侍,这还是人谋之不臧。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然则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历来读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来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机会,和诸君谈谈。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在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然则何以又称为宦者呢?在后汉时代,这一种人,威权很大,败坏政治很利害,所以写后汉书的人特地替这一班人作了一篇传,名为宦者列传,宦者列传序里说:“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这句话,和我们通常的见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见解,都以为宦官是阉人,现在却说光武中兴之后,宦官才全用阉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并非阉人了。所以有人疑心这“宦”字是错的,说当作“内”字。然而他这句话,实在是错的。    “宦”字的意思,本来并非指阉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阉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们所谓五经,中间有一部唤做礼记。礼记的篇是曲礼,曲礼里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学是进学校,宦是什么呢?    须知道古代所谓学校,和睨代全然不同。现代的学校,必须要传授些知识技能,古代的学校则全无此事。古代的学校亦分为大学、小学,所谓小学,只是教授一些传统的做人道理以及常生活问的礼节,如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又或极粗浅的常识,如数目字和东西南北等名称之类。根本说不上知识,更无实际应用的技能。    至于大学,其中颇有些高深的哲学,然而的意味是很浓厚的。礼记里又有一篇,唤做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说:当时大学中所教的,是诗、书、礼、乐。这并不是现在的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须知古代的人研究学问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却较后世人为深。当时的人对于问题的解释,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后世,学术和是分离的,在古代则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学问只存于之中,而教育权也在手里。古代中非无较高深的学问,然不能全脱离的意味。至于实用的知识技能,则是他们所看轻的,学校里并不传授。所谓诗、书、礼、乐:礼即中所行的礼,乐即中所用的乐,诗是乐的歌辞,书大约是中的记录。在古代,历史和中的经典,也是分不开的。印度和中国西藏地区都是如此。古代学校中有所谓养老之礼,其仪式非常隆重。天子对于所养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着酱送去请他吃。吃了,还要自己斟酒,给他漱,因为他是一个中的长老,与不带迷信彩的师长不同。礼记上还有一篇,唤做王制。王制里有一句说:“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释奠是一种祭祀之名。发兵出去,打了胜仗,回来却在学校里去举行祭礼,可见古代学校不是一个学术,而其意味极为浓厚了。古书上说学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说他是子虚乌有,然而从没见古书上记载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是为此。    p1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