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的中国 中国历史 翁乃强
  • 彩的中国 中国历史 翁乃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彩的中国 中国历史 翁乃强

122.2 4.1折 298 全新

库存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翁乃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4100

出版时间2017-06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248页

字数86千字

定价298元

货号811_9787508674100

上书时间2024-04-04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雪藏数十年的20世纪60—90年代彩影像公开付梓
用真实的视野重新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父辈的生活,这次可以看见

图书制作历时700天,24次面对面挑选,
8万张彩反转片,6万字述和访谈整理,近500张作品完整展现历史面孔。
中国摄影师自己的视角:真实呈现30年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时代印记
80岁高龄的翁乃强亲讲述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精装版定制新增近30张未发表照片,装帧精美
?封面采用海军蓝百合高支棉布及木棉丝絮手工拼合而成
?内文采用120克纯质120克高阶映画两种特种纸张
?清雅竖式后腰封,采用意大利进拿铁伦艺术纸加uv胶印白工艺
?布脊纸面精装,压凹烫工艺,全手工匠心制造
打造视觉极限震撼,收藏礼赠不容错过

目录:

目录
序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那松
序 相知五十年 方学辉

章甲 时代面庞 大同年代的生活和工作
章乙 舞台 北京和天安门的故事
章丙 人物记忆 文艺的新生

翁乃强访谈

内容简介:

本书的照片挑选自翁乃强精心保存了数十年的反转片、彩负片和黑白底片,拍摄时间从1964年到1995年,横跨当代中国的几个不同的时代,聚焦于巨变年代中普通人的生活与生产场景。其中有70张作品的原底片已经被中国博物馆收藏,140多张无酸照片被美术学院收藏。
摄影者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被很多摄影家忽略的生活细节、凡琐事、普通民众,并逐渐在拍摄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观看之道。透过这些鲜活的彩照片,一张张活生生的面孔从历史的深处浮现出来,读者得以用极其罕见的彩视野,近距离观看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青年时代的翁乃强和他的摄影告诉我们:历史并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表,而是一个个充满彩和情感的个体故事。对于摄影,翁乃强只有这样一个质朴的理想:做时代的记录者。

作者简介:

翁乃强
中国有名摄影家、画家,“四月影会”重要成员,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祖籍福建龙岩,1936年7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一个爱国华侨的家庭。父亲翁福林曾开过照相馆、广告公司和电影公司。翁乃强酷爱美术,从12岁开始向侨报生活报的摄影记者周昌学摄影。1951年7月回到中国。
1951—1953年,在北京育英中学(现北京第二十五中学)读 。
1954—1958年,在美术学院附中读。
1958—1963年,在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工作室学,师承艾中信、韦启美、林岗、詹建俊、李苦禅等大家。
1964—1990年,在中国文版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图片部主任、编委、主任记者、编助理,其间得到康大川、田家农、车慕奇、黄祥坤、安淑渠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插画,出版了很多摄影、美术画册。多次参加代表大会及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采访工作。
1980年,先后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
1985年12月13,加入中国。
198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了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并任副会长、荣誉不错会士。
1988年,获靠前幻影会荣誉不错会士。
1990年,调美术学院版画系筹建摄影工作室,任副教授。
1993年,被评为教授。
1996年,作为创会会员加入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任会员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精彩内容:

序言
(那松)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大约10年前,我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题目应该是画廊取的)当时曾拍出20多万币的价格,后来一位有名收藏家(他以收藏当代画家作品为主,很少收藏摄影作品)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币呢?
这本彩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所收录的照片因为它浓烈的彩,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我想这也许是彩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彩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
20世纪60年代,翁老于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艺术科班出身,后分配到中国杂志社工作,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我想他后来拍摄的照片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摄影记者之所以更“艺术”一些,跟他学油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拍摄彩照片的时候,翁老的特点更为明显。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得罪了不少人,我说——“中国摄影家不会拍彩照片”,当然,翁老除外。翁老在这一代摄影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留下了一大批很好的彩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接近政治的宣传照和图片,也有很多记录了普通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的“纪实”摄影家,翁老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翁老都用一颗红心,真诚地记录着
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翁老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能摆拍”理念的摄影家。但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
上世纪50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中国也管之叫“纪实摄影”)很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 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的词汇出现过。中国摄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开始真正睁开自由的眼睛。这一点在80年代翁老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翁老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它们跟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摄影家的摆拍接近代表或者政党的意识,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另外,他们的拍摄对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员”。
回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治符号的彩照片,在封尘了多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的经典作品。——有点荒诞,但又很好现实。这是一个时代政治美学的延伸。

序言
(那松)

一颗红心,真诚记录时代
大约10年前,我次看到翁老的照片,感觉挺震惊的,因为作为一个非新华社记者,能在上世纪6070年代拍摄这么多彩照片,还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翁老的照片还有一种所谓“当代艺术”的味道,他的个展2016年在798百年印象画廊展出后,在摄影圈和艺术圈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其中一幅代表作大海航行靠舵手(照片的题目应该是画廊取的)当时曾拍出20多万币的价格,后来一位有名收藏家(他以收藏当代画家作品为主,很少收藏摄影作品)还曾托人找到我,想让我找百年印像画廊和翁老砍砍价。这位曾经一掷数千万收藏一幅油画的收藏家,却认为20万元一张照片太贵了,当然我当时没有答应帮他。翁老照片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何止20万元币呢?
这本彩的中国:跨越30年的影像历史中所收录的照片因为它浓烈的彩,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忽然添了一些恍若梦中的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要把你拽向时间的黑洞,你仿佛又重新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那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那一片片绿的军装,那一张张亢奋的脸庞当然也有安静的小城、广阔的田野、飞驰的自行车、灿烂质朴的笑容我想这也许是彩照片与黑白照片的区别——彩照片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现实感,而黑白照片则让我们仿佛看到某种。
20世纪60年代,翁老于美术学院油画系,专业艺术科班出身,后分配到中国杂志社工作,再转行成为摄影记者。我想他后来拍摄的照片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摄影记者之所以更“艺术”一些,跟他学油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拍摄彩照片的时候,翁老的特点更为明显。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得罪了不少人,我说——“中国摄影家不会拍彩照片”,当然,翁老除外。翁老在这一代摄影家中,很突出的一点是留下了一大批很好的彩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接近政治的宣传照和图片,也有很多记录了普通社会生活的真实影像。
当然,作为那个年代具有代表的“纪实”摄影家,翁老也不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只是用一个职业摄影师的态度去感悟那个时代,如他自己所说:站在大多数人一边,用摄影记录下这个时代,是一个记者的责任。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翁老都用一颗红心,真诚地记录着
在那个摄影纯粹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翁老是少数几位还秉承着“要抓拍,不能摆拍”理念的摄影家。但这种“抓拍”其实也是一种“摆拍”——我称之为“真诚的摆拍”,因为他的拍摄对象都已经自觉地变成了荒诞时代的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演员,而翁老则真诚地记录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与现实。
上世纪5070年代恰恰是欧洲和美国的报道摄影(中国也管之叫“纪实摄影”)很为发达和辉煌的时期,与之对应的,中国却是“政治摄影”(艺术摆拍)成为几乎唯 一的主流。那时候,在中国摄影界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纪实摄影”这样的词汇出现过。中国摄影家在70年代末期才开始真正睁开自由的眼睛。这一点在80年代翁老所拍摄的影像中也可以看出来,翁老那时的作品明显有了更多真正“抓拍”的内容。
可以研究一下的是,如今在全世界都很火爆的“中国当代摄影”(观念摄影)几乎全是所谓“摆拍”的作品,它们跟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摄影真是一脉相承,只是那时候摄影家的摆拍接近代表或者政党的意识,而现在的“当代艺术家”的摆拍则代表的是个人的意识和观念。另外,他们的拍摄对象也基本是一致的:不同时代照片里的人物,但都是“演员”。
回到翁老的作品中,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政治符号的彩照片,在封尘了多年之后,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具有特殊代表的经典作品。——有点荒诞,但又很好现实。这是一个时代政治美学的延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