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词选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宋)苏轼
  • 苏轼词选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宋)苏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苏轼词选 中国古典小说、诗词 (宋)苏轼

7.3 2.5折 29 全新

库存3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苏轼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50189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59页

字数220千字

定价29元

货号729_9787534850189

上书时间2024-03-27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洞仙歌(冰肌玉骨)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满庭芳(蜗角虚名)
无愁可解(光景百年)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一丛花(初春病起)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满庭芳(归去来兮)
满庭芳(香瑷雕盘)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
西江月(坐客见和复次韵)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踏莎行(山秀芙蓉)
西江月(送钱待制)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西江月(山堂)
西江月(送别)
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临江仙(一别都门三)
临江仙(疾愈登望湖楼赠项长官)
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渔家傲(七夕)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鹧鸪天(笑捻红梅掸翠翘)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定风波(重阳)
定风波(感旧)
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定风波()
定风波(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定风波(送述古)
定风波(有感)
定风波(自述)
南乡子(赠行)
南歌子(游赏)
南歌子(湖景)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南歌子(湖州作)
南歌子(暮春)
好事近(黄州送君猷)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望江南(超然台作)
望江南(暮春)
卜算子(感旧)
瑞鹧鸪(观潮)
十拍子(暮秋)
清乐(秋词)
昭君怨(送别)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三部乐(情景)
阮郎归(初夏)
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江神子(猎词)
江神子(恨别)
蝶恋花(春景)
蝶恋花(送春)
蝶恋花(述怀)
行香子(寓意)
行香子(述怀)
菩萨蛮(天怜豪俊腰金晚)
菩萨蛮(新月)
菩萨蛮(七夕)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
虞美人(有关堂赠述古)
菩萨蛮(西湖)
哨遍(为米折腰)
满江红(忧喜相寻)
点绛唇(己巳重九和苏坚)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硝}人娇(或云赠朝云)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如梦令(有寄)
如梦令(春思)
南歌子(再用前韵)
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晦之)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减字木兰花(立春)
浣溪沙(新秋)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浣溪沙(渔父)
浣溪沙(九月九二首)
浣溪沙(和前韵)
浣溪沙(咏橘)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浣溪沙(前韵)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软草莎过雨新)
浣溪沙(荷花)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
浣溪沙(有赠)
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
浣溪沙(扬州赏芍药樱桃)
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感旧)
浣溪沙(自适)
渔家傲(赠曹光州)-
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
满庭芳(归去来兮)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点绛唇(闲倚胡床)
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
南乡子(宿州上元)
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浣溪沙(送叶淳老)
减字木兰花(以大琉璃杯劝王仲翁)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
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
念奴娇(中秋)
醉翁引(琅然)
渔父(渔父醉)
渔父(渔父醒)
生查子(诉别)
西江月(梅花)

内容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交货恣肆,明白畅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李之亮编写的苏轼词选精选了苏轼132首词,涵盖了叙事、赠答、咏史、田园、咏物等各类佳作,同时兼顾豪放、婉约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加以导读、注释和评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品质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李邕、徐浩、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精彩内容: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八月,当时苏轼刚到徐州知州任不久,相聚三四个月的弟弟苏辙准备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赴任,作者写了这首词为他送行,同时也是对苏辙赠给他的那首水调歌头的回应。全词用了不少典故,但因都是熟典,并没有降低词作的艺术魅力。苏轼认为,人生一世,建功立业是很好重要的,但退归田园逍遥自乐更是士子的渴求,两者之间孰轻孰重,有时候很难取舍,正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士子入仕,风风雨雨几十年,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是有穷有达。话虽这么说,真正落实到一个人头上,其实是很难把握的。作者举晋代名士谢安为例,谢安流连山水不入俗流已到四十多岁,还是没能把握自身,以致官居高位,等到在朝受到他人忌恨,再想回到退隐之处已经晚了,生命快到尽头了。客观来看,苏轼从时没有出入头地的念头,遗憾的是他过于聪明,朝廷的任何试,他都能轻轻松松地夺魁,在那个时代里,像他这样的人,不走仕途几乎不可能,而他的确不是当官的料,由于文思太敏捷,以致经常受到他人的忌恨,而他又是个没有城府的爽直汉子,这更难适应官场的倾轧。可以说,苏轼从当官的靠前年起,一直处在蹭蹬状态中,他厌恶官场又成了必然,这种纠结和盾心理,在这首词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从结构上看,词的层次很分明,上阕谈古人谢安的一生,抓住了谢安拥有特的格特征:毕生都想做个出世闲人,命运却把他推到了政治的前台,及至幡然悔悟,已到了油灯将尽的晚年。下阕回到自身:有鉴于谢安的榜样,自己应该及时把握,急流勇退。或许有人会问:此时的苏轼不是走得顺风顺水吗?为什么会有如此消极的想呢?要弄清这一点,还要和当时的政治大背景联系起来。熙宁初年,正是王安石变搞得轰轰烈烈之时,而苏轼是不赞成变并且直言反对的人之一,自然会受到变集团的打压。这种有志不得伸的郁闷,政治上的彷徨和无奈,是他产生退隐想的直接原因。他是个情中人,缺少政治家的含蓄和变通,所以仕途上一有不合心意之事便使子,闹情绪。然而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内心并没有陶渊明那样愤而辞官的决心,对仕途还有着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不管他说得多么决绝,我们都不必真的相信,那只是“体制内”的人发发牢罢了。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当时苏轼45岁。由于苏轼与当政者意见不合,受到小人李定、舒直等人的陷害,下御史台狱,即宋目前有名的“乌台诗案”。因不少大臣极力解救,他才于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签书州事。作者刚到黄州时,心情极为苦闷,他在写给李腐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自喜渐不为人识。”在政治上受到致命打击后,作者如惊魂未定的鸿雁,只希望默默以求全,不为人所知,尤其是不要进入当权者的视线,生怕大祸再次降临。很能体现这种心情的,是本词的末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既是他当时的实际处境,又是当时的真实心态。据说他的朋友陈懂见他在黄州过于凄苦,请他到武昌去住,他给陈回信说:“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小事)也。”他宁可规规矩矩地待在黄州这片冰冷的沙洲上,也不敢随意择木而栖。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