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至味 散文 汪曾祺著 新华正版
  • 人间至味 散文 汪曾祺著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间至味 散文 汪曾祺著 新华正版

9.6 2.9折 33 全新

库存2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曾祺著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7858236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其他

开本19开

页数240页

定价33元

货号719_9787537858236

上书时间2024-02-23

鑫誠書苑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001故乡的食物
020故乡的野菜
026家常酒菜
033马铃薯
037韭菜花
040萝卜
046豆腐
055干丝
058食豆饮水斋闲笔
070蚕豆
074五味
080葵·薤
086吃食和文学
096宋朝人的吃喝
099《旅食与》题记
102《吃的自由》序
106食道旧寻
113王磐的《野菜谱》
118贴秋膘
122手把肉
127鳜鱼
130肉食者不鄙
136鱼我所欲也
141栗子
144昆明的果品
151昆明的吃食
162四方食事
172和冰糖莲子
174果蔬秋浓
179泡茶馆
190寻常茶话
197面茶
199踢毽子
203猴年说命
206他乡寄意
212老年的爱憎
215七载云烟
231本命年和岁交春
232旧病杂忆

内容简介:

人间至味是汪曾祺写美食的经典作品集,写字、画画、做饭,这些稀松常事,却有着别样的乐趣。在他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看似简单,却洋溢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熏陶,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美质,语言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精彩内容:

        故乡的食物
    炒米和焦屑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人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叫“炒米坛子”,不做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优选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用猪油煎两个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的数量,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的“糒”。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