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三国志 宣纸线装1函4册 光明日报
¥
318
3.2折
¥
99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晋)陈寿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
出版时间2012-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990元
上书时间2013-03-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三国志/ (晋)陈寿著.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11ISBN 978-7-5112-3442-1 Ⅰ.①三…Ⅱ.①陈…Ⅲ.①中国历史-三国时代-
纪传体Ⅳ.①K236.04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56187号
开本:680*16001/6
字数:483千字
印张:43
版次:2012年11月第1版
印次:2012年11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12-3442-1
定价:990.00元(全四册)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前言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从而结束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割据状况,中国重归统一。这一年,陈寿四十八岁。他着手整理三国的史实,不久便写成了魏、蜀、吴三书,总其名为《三国志》。这套书始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终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吴国灭亡。计《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三国志》成书之前,记载这一时期历史的书籍大致有官修和私修的两种,前一种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后一种如鱼豢的《魏略》等。这些书籍都为陈寿撰写《魏书》、《吴书》提供了基本素材。但在写作《蜀书》时,陈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三国志·蜀后主传评》)。蜀汉的史实全靠陈寿自己动手搜集,好在他是蜀人,对故国的史实比较了解,又曾写过地方志和整理过诸葛亮的材料。所以经过努力,《蜀书》所收虽不及魏、吴两书丰足,但也毕竟独立成书了。《三国志》的成就较大,其质量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人撰写的三国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被人誉为古代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三国志》的成就,首先是陈寿为适应三国鼎立的历史特点,开创了一种新的史书体例。自从司马迁建立以帝纪为纲的体系以来,后世的史家莫不陈陈相因。像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孔衍的《魏尚书》、孙盛的《魏春秋》、郭颂的《魏晋春秋》,把叙述大一统历史的史书体裁生搬过来,只承认魏国为正统,视蜀、吴两国为偏安割据的“僭伪”,未能正确地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本来面目。陈寿则把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分写成三部书,视三方为互相独立的国家。由于生活在继魏之后统治中国的晋政权之下,他不得不采取以魏主为纪,以吴蜀两国之主为传的名目,“然皆编年纪事,以史家之例,实亦纪也”(《义门续书记·三国志》)。故清人朱彝尊指出:“(陈)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曰三国,以明魏不得为正统。”其次,《三国志》的成就是结构清晰,全书前后贯穿,事无重复。在全局安排上,陈寿颇费匠心,几乎所有的选题都紧密围绕着一个对三国历史的总看法处理的。他以曹操等人的几篇帝纪提挈这一时期的大事;分立三书以叙述三国鼎立的发端、发展和终结。他通过各个时期重要人物的传记,记述了黄巾起义后董卓和群雄的四起,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天下无敌,赤壁之战后的三国并立,夷陵之战后蜀吴两国的合作和南北对立;他还交待出魏明帝之后以幼主继位和曹爽的失败是魏晋替兴的转折,诸葛亮之死是蜀政变化的标志,孙权晚年猜忌好杀埋伏下了东吴败亡的危机。陈寿作传,照顾的方面很广。凡是能代表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无不网罗无遗。但在具体行文上,陈寿并不平均使用篇幅,而是根据重要程度不同,或立专传,或用附见。全书剪裁得当,表面上有似传记的汇编,实际上却服从于一个密针缝制的局度。《三国志》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的弊病。这种简洁不仅表现为文字上的精炼,而且表现为取材的审慎。如当时关于曹操先世及早年的传说很多,《魏书·武帝纪》一概不取。汉魏禅代之际的表奏册诏,仅《三国志注》就载有二十余篇,而陈寿只选取了一篇不足二百字的册命,即将这一重要的史实表述清楚了。他写《诸葛亮传》更是审慎斟酌。如《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述刘备与诸葛亮的最初相识,都是讲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的。而陈寿则根据诸葛亮《出师表》的自述,采用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另外,他还舍弃了许多经不住推敲的材料,如七擒七纵孟获、阳平关设空城计等等。陈寿不录《后出师表》,不只是因为它出自吴人张俨的《默记》,主要还是文章所叙的史实与思想都和诸葛亮其人的风格不大合拍。陈寿不仅叙事简要、取材精审,而且议论也有见地。纪传后面的评,集中反映了他的意见。如他评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其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评关羽、张飞“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些评论,褒贬适当,值得肯定。
本书编委会
二○一二年十一月
第一卷魏书一武帝纪第一魏书二文帝纪第二魏书三明帝纪第三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魏书五后妃纪第五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魏书十荀荀攸贾诩传第十魏书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第二卷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十五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魏书二十四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魏书二十七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第三卷魏书二十八王毋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魏书二十九方技传第二十九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蜀书三后主传第三蜀书四二主妃子传第四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蜀书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軗传第十二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蜀书十四蒋琬费姜维传第十四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第十五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吴书二吴主传第二
第四卷吴书三三嗣主传第三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吴书六宗室传第六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吴书八张严程阚薛传第八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第十吴书十一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吴书十二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吴书十三陆逊传第十三吴书十四吴主五子传第十四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吴书十六潘陆凯传第十六吴书十七是仪胡综传第十七吴书十八吴范刘赵达传第十八吴书十九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吴书二十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上三国志注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