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洞霄图志六卷【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

2700 七五品

仅1件

天津红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邓牧

出版人知不足斋

年代乾隆 (1736-1795)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19.4 × 11.7 × 2.1 cm

册数3册

货号S514(T3-1)

上书时间2014-05-26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徐子晋先生前尘梦影录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元和江氏刊。徐康,字子晋,号窳叟,别署玉蟾馆主,江苏苏州人。生于嘉庆十九年,约卒于光绪十四年,寿七十五岁。博雅嗜古,精鉴赏,世擅岐黄,擅书法,尤工篆隶。可惜的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家中书籍文物荡然无存。《前尘梦影录》是一部记录文房珍品、金石书画的书,涉及旧墨古纸、砚石碑拓、古铜玉器、牙牌铜牌、书法刻石、古籍绣像、泥封以及杂件等。】
徐子晋先生前尘梦影录二卷【清光绪二十三年元和江氏刊。徐康,字子晋,号窳叟,别署玉蟾馆主,江苏苏州人。生于嘉庆十九年,约卒于光绪十四年,寿七十五岁。博雅嗜古,精鉴赏,世擅岐黄,擅书法,尤工篆隶。可惜的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家中书籍文物荡然无存。《前尘梦影录》是一部记录文房珍品、金石书画的书,涉及旧墨古纸、砚石碑拓、古铜玉器、牙牌铜牌、书法刻石、古籍绣像、泥封以及杂件等。】 ¥8000.00
周夫人行略 侍读公哭亡室周夫人词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行状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墓志铭【旧抄本。朱丝栏竹纸书就。一册。】{补图勿拍}
周夫人行略 侍读公哭亡室周夫人词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行状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墓志铭【旧抄本。朱丝栏竹纸书就。一册。】{补图勿拍} ¥51800.00
周夫人行略 侍读公哭亡室周夫人词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行状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墓志铭【旧抄本。朱丝栏竹纸书就。一册。】
周夫人行略 侍读公哭亡室周夫人词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行状 清授光禄大夫头品顶戴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嘉兴钱公墓志铭【旧抄本。朱丝栏竹纸书就。一册。】 ¥51800.00
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存卷四)【清刊。白纸刷印。大开本。惜不全。存卷四。】
集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存卷四)【清刊。白纸刷印。大开本。惜不全。存卷四。】 ¥1600.00
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存二册)【民国排印本。二册。不全。存经部,史部,集部。】{补图勿拍}
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存二册)【民国排印本。二册。不全。存经部,史部,集部。】{补图勿拍} ¥2000.00
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存二册)【民国排印本。二册。不全。存经部,史部,集部。】
江南图书馆善本书目(存二册)【民国排印本。二册。不全。存经部,史部,集部。】 ¥2000.00
脉学发微四卷【民国17年排印本。为《药盦医学丛书》之五。白纸精印。原装一册。恽铁樵(1878-1935),中医学家。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孤苦,5岁丧父,11岁丧母,由族人抚养长大。励志读书,16岁考中秀才。考入南洋公学。应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聘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脉学发微四卷【民国17年排印本。为《药盦医学丛书》之五。白纸精印。原装一册。恽铁樵(1878-1935),中医学家。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孤苦,5岁丧父,11岁丧母,由族人抚养长大。励志读书,16岁考中秀才。考入南洋公学。应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聘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 ¥600.00
北平宏仁堂乐家老铺仿单
北平宏仁堂乐家老铺仿单 ¥500.00
药方【墨笔书写。尺寸:25×22cm】
药方【墨笔书写。尺寸:25×22cm】 ¥5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轻微水渍。
商品描述
清乾隆鲍廷博知不足斋刊。刊刻精美。白纸精印。原装无衬。3册。轻微水渍。品相如图。
075-3
本志分六门,为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碑记,各为一卷。记山川标志之胜,宫观规则之详,仙胜游化之迹,英贤记述之美。
邓牧(1247―1306)字牧心,自号“三教外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并不高,留下的诗文数量也很少;但作为一个著名的反理学、佛学、道学的“异端”思想家,了解他对于了解元初文人的思想动向很有意义。 
  邓牧在宋亡后以遗民自居,与谢翱、周密等人相往还。这些“遗民”往往对宋代文化的缺陷有一种反思,而邓牧更进一步,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某些本质问题作了深刻思考。 
邓牧出身书香之家,“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少年时候,他很喜欢《庄子》《列子》等书。青年以后,“视名利薄之”,乃“遍游方外,历览名山”。常常“杜门危坐”,并且每天只吃一顿饭。 
  宋朝仁了以后,邓牧隐居在浙江大涤山的洞霄宫,“遥荡于无何有之乡”。著有《洞霄诗集》和《洞霄图志》,还写了一册论文,就是《伯牙琴》。 
  邓牧虽然隐居在道教的寺观里,但他的思想,却是“三教外人”,是混同了孔教、佛教、道教后的新艺综合体,并且有他独特的卓越成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轻微水渍。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