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7.22 1.7折 43 七五品

仅1件

内蒙古包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吉发 著;杜向民 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5014

上书时间2024-07-16

双利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书脊有破损及有锯齿,上面有锯齿,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吉发 著;杜向民 编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7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96465
  • 定价 4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7页
  • 字数 339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理论结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理论主线,以“政治主体推进政治实践,政治实践生成政治文明”为谋篇轨迹,在全面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理论内容。
【作者简介】
刘吉发,1960年生,陕西商洛人,博士,教授。现任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西安市人大代表,兼任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职。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教学名师。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独立出版《政治学论纲》、《政治学新论》、《政治实践论》等著作4部,合作出版著作10余部,在《政治学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陕西省“精品课程”1门,荣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陈怀平,1980年生,湖北利川人,土家族,博士,长安大学中国特色理论教研部主任。长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领域和文化产业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经济管理出版社、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合作出版《文化产业学导论》、《文化管理学》等著作5部,主持省级社科基金课题4项。先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人文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省级科研奖励6次。
殷峰,1979年生,陕西咸阳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政治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先后参与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加省部级课题2项,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执政能力建设的权力维度分析》、《论现代社会政治稳定的法治诉求》等1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省级科研奖励2次,主讲陕西省“精品课程”1门。
【目录】
绪论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逻辑结构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理论特质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历史意义

第一篇政治主体篇
第一章政党观
一党的性质:政党执政的政治根基
(一)党的性质的科学内涵
(二)党的性质的基本特征
(三)党的性质的时代价值
二党的路线:政党实践的行动指南
(一)党的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党的路线的主要特征
(三)党的路线的社会地位
三党的建设:政党完善的根本途径
(一)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党的建设的当代阐释
(三)党的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国家观
一国家主权:国家生存的核心利益
(一)国家主权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主权的时代价值
(三)国家主权的维护路径
二共赢共存:国家交往的基本准则
(一)共赢共存的时代背景
(二)共赢共存的理论表现
(三)共赢共存的实现路径
三和平崛起:国家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和平崛起的科学内涵
(二)和平崛起的时代特征
(三)和平崛起的政治价值
第三章人民观
一实践主体:社会价值来源于人民
(一)社会价值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人民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主体
(三)人民是社会价值的享有主体
二占有主体:公共权力归属于人民
(一)公共权力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二)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形成之本
(三)人民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之基
三受益主体:国家权力服务于人民
(一)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的现实前提
(二)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的理论基点
(三)国家权力服务人民的实践表现

第二篇政治实践篇
第四章政治改革观
一理论界说:政治改革的本质定位
(一)政治改革的基本内涵
(二)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
(三)政治改革的时代意义
二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体制改革的性质定位
(二)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
第三篇政治文明篇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书脊有破损及有锯齿,上面有锯齿,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