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史记(四函三十册)
¥
4756
8.2折
¥
5800
九五品
库存4件
作者(西汉)司马遷
出版社广陵书社
ISBN9787806946749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00元
货号9787806946749
上书时间2016-05-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书名:百衲本史记(重印•线装)(套装共30册)
作者:司马迁
定价:5800元
ISBN:9787806946749
出版社: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开本:16开
装帧:宣纸线
本书简介:
史学名著。记载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现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南宋刻本仿真线装出版。
前 言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一百三十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歷時三千餘年。所述史事,詳於戰國、秦、漢。《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上溯黃帝,下論漢武,熔三千年歷史於一爐;以“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之語”的氣概,創構五體,包羅萬象,匯百科性知識於一編。《史記》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語)的美譽,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百科全書式的經典鉅著,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燦明珠。它在史學、文學和其他領域所取得的鉅大成就,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高度推崇。清章學誠《文史通義·釋通》稱“總古今之學術,而紀傳一規乎史遷,鄭樵《通志》作焉”,現代學者稱《史記》的出現,“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讀書首當讀《史記》。自《史記》問世之後就不斷有人對它進行注釋、評論和研究,“史記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一般認為,漢唐是史記學的形成時期,宋元明清及近代是史記學的發展時期,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當代是史記學的深入和豐收時期。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世稱“三家注”,是漢唐時代史記學集大成之作,與《史記》原文形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自宋代三家注合刻以後,讀《史記》者又多重三家注本。
新中國建立以來,史記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對歷代《史記》研究情況作了很多研究,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印《〈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楊燕起、俞樟華編《〈史記〉研究資料和論文、專著提要》,徐興海主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論著索引》,對漢代以來的《史記》研究論著及有關資料作了較全面的整理,為查考《史記》研究的資料提供線索。張新科、俞樟華編《史記研究史略》,安平秋、張大可、俞樟華主編《史記教程》,張新科《史記學概論》等書,對歷代《史記》研究的特點與成就作概括和總結。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史記研究集成》十四卷,近五百萬字,系統全面地總結《史記》問世兩千多年來“史記學”的發展狀況、內容及歷程,“融古今中外成果於一編”,做到了工具性、資料性和學術性的統一。以上成果,為人們從整體上、從各個角度研讀《史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研讀《史記》,應關注版本。《史記》流傳至今已兩千多年。歷代傳寫刊刻流傳至今的,大約有六十多種,大致分為數類:一、宋代以前的抄本十七種。全部是《史記集解》本,沒有白文本,可分為六朝抄本、敦煌唐抄卷子本、唐抄本、藏於日本的抄本四類。據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可知,六朝抄本與唐抄本是現今能見到的最早的《史記》寫本,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而自唐至宋,經歷了由寫本向刻本的轉變,體例有所變化,文字差異增加。二、《史記》最早的刻本《集解》單刻本。劉宋時裴駰撰《史記集解》,注文附《史記》正文以行,世稱《史記集解》本。宋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記》就是《集解》本,以後歷代均有刊刻,構成《史記集解》本系統。今存《集解》本有十行本、十四行本、十二行本。最重要的有《史記》的最早刻本刊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半頁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一0三五),國子監據淳化舊本重刊,即後世所說的“景祐本”,流傳至今。三、《史記索隱》單刻本。《史記索隱》單刻本不錄《史記》全文,而是標字列注,即將注文列在相關的正文之下。《史記索隱》單刻本傳世者僅有明毛晉刻於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的汲古閣本,三十卷。四、《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重要的有,南宋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建安蔡夢弼刻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二家注合刻本,及張杅桐川郡齋本、耿秉重修桐川郡齋本、中統本等。五、《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三家注合刻本。重要的有,南宋黃善夫本、元彭寅翁本、明廖鎧本、明“嘉靖三刻”本、明南北監本、清刻武英殿本、清刻金陵書局本等。清同治五年至九年(一八六六—一八七0)金陵書局張文虎主持刊刻本,參考錢泰吉等人的校本及眾多古刻本、時本,吸收《史記》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證異同,擇善而從,是清代後期比較好的刊本,也是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的底本。另外,一九三四年日本瀧川資言刊《史記會注考證》本,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引用中日典籍一百二十餘種,別擇綴輯在正文或三家注文之下,並時作考證。一九五五年,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該版本。一九八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日本人水澤利忠所作《史記會注考證校補》與此本合為一書排印發行,資料最為豐富。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可以參閱。賀次君《史記書錄》、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對《史記》版本承傳、各本特點作了深入研究,對了解《史記》版本大有幫助。
三家注合刻本以宋黃善夫本為最早。一般認為,南宋寧宗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建安黃善夫刊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或稱慶元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此本我國過去公私方面均未見著錄,至民國時張元濟、傅增湘始有記載。該本僅有兩部存世:一為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一百三十卷本;一為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殘存六十九卷本,即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或稱涵芬樓影印本)的底本。黃本上承單刻本與二家注合刻本之長,下啟三家注合刻之風,也奠定了《史記》版本學的基礎,功不可沒。據專家研究,黃善夫本是以蔡夢弼《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為底本,引入《正義》而成。在文本形態方面,較其前諸本更為整齊而有條理,為後世《史記》諸本所繼承。黃本在《史記》版本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貢獻,首先是開創了三家注合刻的體例,便於閱讀,並為後世所效法;其次是張守節《正義》賴以流傳,是至今保存《正義》最全的刊本;第三,對司馬貞《索隱》也有保存之功;第四,有《補三皇本紀》等內容。此外兩點也具特點,一是有耳題,一是《老子列傳》為列傳第一。
《史記》百衲本對黃善夫本的品質有一定的提升。傅增湘曾稱贊黃本:“精雕初印,棱角峭厲,是建本之最精者。”有學者曾舉數十例,謂“凡此所舉,不但可以刊正柯、王兩本之訛脫,南宋蔡夢弼、張杅本雖亦精善,以視此本,奚翅霄壤”,稱贊黃本精善。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黃本作為建刊本,明顯具有建刊本的不足,即校勘不精,訛衍脫倒比較嚴重。為什麼評價會大有不同呢?實與影印的百衲本有關。一九三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以國內所藏六十九卷,又借用日本藏本中的六十一卷,經張元濟校勘,影印出版,世稱《史記》百衲本。百衲本《史記》的底本爲黃本,校本爲清乾隆間武英殿刻三家注本,參校本有清劉喜海舊藏百衲本、明末毛晉汲古閣刻單索隱本、明王延喆刻三家注本和近人劉承幹影刻宋蜀大字本。六個較好的本子互校,其成果對學術研究而言應當是相當可貴的。張元濟《史記校勘記》,經王紹曾、杜澤遜、趙統等整理,一九九七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據該書《整理說明》可知,“原校勘記共出校四千九百餘條,而批‘修’、‘補’、‘削’字者一千八百餘條”,此外,杜澤遜從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中輯出影印本改字而張元濟《史記校勘記》所無的二二六條作爲《史記校勘記補遺》,二者合計達五千一百一十多條。張元濟雖對黃善夫本等做過較仔細的校勘工作,但可惜的是,張元濟並未在《百衲本二十四史·史記》跋文和《校史隨筆》中將黃善夫本的校勘草率、差錯甚多的實情及時揭示出來,而是徑改二千多處明顯訛誤後將黃善夫本影印出版。由於黃善夫本《史記》原件一般學者難以見到,張元濟又未及時對改動作任何說明,這就造成了後來《史記》版本、校勘研究以及其他研究中的一些錯誤認識。杜澤遜《論南宋黃善夫本〈史記〉及其涵芬樓影印本》一文指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所說的‘黃善夫本《史記》’實際上不過是影印本而已。影印本與原本之懸殊已如上言,那麽,借影印本來談原本之優劣善否,就難免隔靴搔癢之歎。其結論之偏頗,勢所必然。”
由上可知,《史記》百衲本與黃善夫本已不可視為同本。而兩者的功用,也當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我們知道,一九九八年日本汲古書院據日本歷史民俗博物館所藏南宋刊《史記》黃善夫本,全本影印出版,完全忠實於原本,從而使《史記》版本研究者可以真正一睹黃善夫本的原貌。這對廓清《史記》版本史的真實面貌,澄清積誤,多有裨益。而百衲本以“求是”為目的,以“存真”為原則,擇善而從,誠如王紹曾所說“此實集校勘家之大成”,“《衲史》之可貴,蓋在兼具校本與影印本兩者之長,當非淺學者捃摭各本侈談是非者所可比擬也”。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記》百衲本對黃善夫本的品質,有一定的提升。訂正黃本訛誤二千處,對一般讀者來說,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因此,我們重新影印出版百衲本,以饗讀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