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史新编(手绘插图版)

68 3.4折 199 九五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友兰 著;薛晓源 绘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1-1

上书时间2024-07-30

西安文汇古旧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友兰 著;薛晓源 绘
  •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0-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4617689
  • 定价 19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
  • 纸张 纯质纸
  • 页数 2560页
  • 字数 148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是自1980年以来,耗时十余年完成的“哲学思想新编”。全套书内容分为七册,以时代思潮为纲,以说明时代思潮为主,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七个时代思潮: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近代变法、现代革命。体量庞大,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本版收录全七册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卷本,配有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薛晓源博士手绘的中国古今著名哲学人物画像102幅,立体展现中国哲学史及哲学家的风采。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不仅是哲学史上“*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而且对很多西方人而言,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他的哲学外旧内新,是对华夏先贤思想的再阐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称赞他是“真正的学者材料”。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三松堂自序》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中央编译局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中央编译局学术委员会委员、副巡视员。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美术报》编委,《中国书画》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3部学术专著,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文章50多篇,接受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专访。主编出版学术艺术图书500多种。专著《飞动之美——中国文化对“动势美”的理解与阐释》2014年入选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先后为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兰西斯科·高锐先生创作肖像,受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外交部的表彰。新作有《哲人神彩》等。

 


【目录】

自 序

 

绪 论

 

第一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 

 

第二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  

 

第四节 什么是哲学?  

 

第五节 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  

 

第六节 哲学与世界观  

 

第七节 哲学中的主要派别 

 

第八节 哲学和哲学史  

 

第九节 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  

 

第十节 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

 

第十一节 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第一册

 

绪 论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微——商代和西周时期(前16 世纪至前8 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第一节 商代奴隶和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科学知识技术工艺的进步

 

第二节 商代的阶级对立及奴隶主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宗教

 

第三节 商末阶级斗争及商周民族斗争的激化 

 

第四节 周公旦巩固奴隶制的措施 

 

第五节 周公旦对于奴隶主的天命论的补充

 

第六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第七节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及宗教神权的动摇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 大转变时期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三节 大转变时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和奴隶身份的解放 

 

第四节 大转变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奴隶主贵族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

 

第五节 春秋时期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第六节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第三章 齐、晋两国的改革及齐桓、晋文的霸业

 

第一节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第三节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

 

第四节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 

 

第五节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

 

第六节 管仲对于旧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第七节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

 

第八节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

 

第九节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

 

……

 


 


 

第四节 玄学与抽象思维

 

第三十八章 王弼、何晏的贵无论——玄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一节 王弼、何晏的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何晏的《道论》 

 

第三节 王弼、何晏关于“无名”的辩论 

 

第四节 王弼关于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的几种说法 

 

第五节 王弼关于“一”和“多”的理论

 

第六节 王弼关于常、变、动、静的理论

 

第七节 王弼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理论

 

第八节 王弼、何晏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 

 

第三十九章 嵇康、阮籍及其他“竹林名士”

 

第一节 从黄老到老庄

 

第二节 嵇康论精神境界的第一层次——“越名教而任自然”

 

第三节 嵇康论精神境界的第二层次——“心不违乎道”

 

第四节 嵇康论音乐 

 

第五节 嵇康对于当时社会迷信的态度

 

第六节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第七节 阮籍的《达庄论》 

 

第八节 “达”与“作达”

 

第四十章 裴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一节 裴和他的《崇有论》

 

第二节 裴全部哲学思想的自述

 

第三节 裴所提出的贵无论的社会根源

 

第四节 裴所说的贵无论的社会影响

 

第五节 裴总论有无

 

第六节 所谓“言意之辩”

 

第七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第八节 从王弼到郭象

 

第四十一章 郭象的“无无论”——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一节 向秀的《庄子注》和郭象的《庄子注》的关系 

 

第二节 郭象关于“有”和“无”的理论 

 

第三节 郭象关于“性”和“命”的理论 

 

第四节 郭象关于动、静和生、死的理论 

 

第五节 郭象关于“无对”和“有对”的理论 

 

第六节 郭象关于“有言”和“无言”的理论 

 

第七节 郭象关于“无心”、“无为”及“无待”的理论

 

第八节 郭象关于“圣人”的理论 

 

第九节 郭象关于“名教”与“自然”的理论 

 

第十节 郭象的《庄子序》和《庄子注序》  

 

第四十二章 魏晋之际玄学以外的唯物主义和进步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曹植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二节 杨泉的《物理论》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 

 

第四十三章 玄学的尾声及其历史的功过

 

第一节 《列子》和《列子注》 

 

第二节 玄学与孔丘 

 

第三节 玄学历史功过的哲学根源

 

第四十四章 通论佛学

 

第一节 所谓儒、释、道三教

 

第二节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 

 

第三节 佛学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佛教和佛学发展的阶段 

 

第五节 一个辩论,一个问题

 

第四十五章 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格义”

 

第一节 僧肇及其著作

 

第二节 慧远的“神不灭论”及其他

 

第三节 道生的诸“义”  

 

第四节 谢灵运的《辩宗论》

 

第四十六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教门”

 

第一节 三论宗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

 

第三节 玄奘的《成唯识论》 

 

第四节 华严宗的三个“义” 

 

第四十七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宗门”

 

第一节 禅宗出现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慧能和神秀——禅宗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节 禅宗的“不道之道”

 

第四节 禅宗的“无修之修” 

 

第五节 禅宗中的派别

 

第四十八章 隋唐佛学向宋明道学的过渡

 

第一节 所谓“三教合流”

 

第二节 韩愈、李翱在过渡时期的贡献

 

第三节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迷信的斗争

 

第四节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法制思想

 

第五册

 

自 序

 

绪 论

 

第一节 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

 

第一节 什么是道学 

 

第二节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

 

第三节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四节 道学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道学的名称 

 

第六节 道学的历史作用 

 

第五十章 道学出现的政治条件——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

 

第一节 军阀和士的联合专政

 

第二节 当时变革的必要

 

第三节 庆历新政和范仲淹的改革“十事”

 

第四节 庆历新政和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

 

第五节 “熙宁变法”和王安石的“新政”

 

第六节 道学的兴起 

 

第五十一章 道学的前驱——周敦颐和邵雍

 

第一节 谁是道学的创立者?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第三节 周敦颐的《通书》

 

第四节 周敦颐论“孔颜乐处” 

 

第五节 邵雍的“先天学” 

 

第六节 邵雍的世界年谱

 

第七节 《皇极经世》的《观物内外篇》

 

第八节 对于周敦颐和邵雍的图象的两种了

 

第五十二章 道学的奠基者——二程

 

第一节 二程的家世和经历

 

第二节 二程对于王安石新法的态度

 

第三节 天理或理

 

第四节 气、心、性、情

 

第五节 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

 

第六节 程颐的《易传·序》

 

第七节 二程的“气象”和“孔颜乐处”

 

第五十三章 道学的奠基者——张载

 

第一节 张载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二节 发挥唯物主义的“有无混一”论

 

第三节 发挥辩证法的“二端”论 

 

第四节 张载的《西铭》与人的精神境界

 

第五节 《正蒙》的《大心篇》与为学之方 

 

第六节 《正蒙》的《诚明篇》与为学之方 

 

第七节 张载的政治社会思想 

 

余 论 

 

第五十四章 朱熹

 

第一节 北宋道学所引起的哲学问题 

 

第二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节 理、太极 

 

第四节 气

 

第五节 朱熹的宇宙形成论

 

第六节 性、心、情、才 

 

第七节 修养方法 

 

第八节 “王霸之辩”

 

第九节 朱熹易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节 前期道学的高峰

 

第五十五章 陆、王心学的兴起

 

第一节 陆九渊对于“无极而太极”的批评 

 

第二节 陆九渊的宇宙观和修养方法 

 

第三节 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第四节 王守仁的《大学问》

 

第五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第六节 “良知”与“爱有差等” 

 

第七节 “良知”与“动静合一”

 

第八节 从哲学上看理学和心学的异同 

 

第五十六章 道学外的思想家——陈亮和叶适

 

第一节 陈亮的政治态度 

 

第二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陈亮对于程、朱“形上”和“形下”的批评

 

第四节 陈亮和朱熹关于“王霸”问题的辩论

 

第五节 叶适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思想

 

第六节 叶适的哲学思想 

 

第七节 陈亮和叶适重商思想的社会根源

 

第五十七章 气学的复兴和理学的自我修正及革新

 

第一节 王廷相对于道学的态度 

 

第二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节 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节 王廷相对于心学的批评

 

第五节 罗钦顺对于心学的批评

 

第六节 罗钦顺对于理学的修正革新

 

第七节 王廷相和罗钦顺在后期道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第五十八章 心学的发展

 

第一节 杨简的《己易》

 

第二节 王畿的“四无”说

 

第三节 李贽的“童心”说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节 关于“有”、“无”问题  

 

第三节 关于“动”、“静”问题  

 

第四节 关于“形上”、“形下”问题  

 

第五节 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 

 

第六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 

 

第七节 关于知行问题 

 

第八节 关于“性”和“命”问题 

 

第九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十节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一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第十二节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

 

第六册

 

自 序

 

绪 论

 

第六十章 中国历史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思想界中的先行者——黄宗羲

 

第一节 《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第二节 对于罗钦顺的评论 

 

第三节 对于心学的修正 

 

第四节 《明夷待访录》所画的蓝图  

 

第六十一章 颜元对于道学的批判

 

第一节 颜元的《四存编》

 

第二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的新解释 

 

第三节 颜元对于“格物致知”新解释的历史意义 

 

附 记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学的斗争

 

第一节 戴震论“道” 

 

第二节 戴震论“形上”、“形下”

 

第三节 戴震论“理” 

 

第四节 戴震论“性”、“气”

 

第五节 戴震论“欲”、“情”、“知” 

 

第六节 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 

 

第六十三章 魏源应付大转变的新形势的总对策及其哲学思想

 

第一节 魏源的总对策

 

第二节 魏源的“经世”精神

 

第三节 魏源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魏源“以夷为师”思想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第六十四章 农民大起义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情况

 

第二节 洪秀全传略 

 

第三节 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太平天国的神权政治

 

第四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第六节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第七节 总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第六十五章 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

 

第一节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斗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 曾国藩的洋务措施和洋务派思想  

 

第五节 曾国藩与满汉斗争 

 

第六十六章 戊戌变法(所谓“光绪维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康有为

 

第一节 康有为的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康有为早期变法思想 

 

第三节 康有为所领导的“公车上书” 

 

第四节 康有为的《统筹全局折》 

 

第五节 康有为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 

 

第六节 康有为的重商思想

 

第七节 康有为的《官制议》  

 

第八节 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第九节 康有为与孔教 

 

第十节 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他的哲学思想

 

第十一节 近代维新时期的“格义” 

 

第六十七章 戊戌维新运动的激进理论家和哲学家——谭嗣同

 

第一节 谭嗣同对于封建制度和道德的批判 

 

第二节 谭嗣同论“仁”和“以太” 

 

第三节 谭嗣同对于事物发展的了解和认识过程的分析 

 

第四节 谭嗣同的道器说和三世说

 

第五节 谭嗣同对戊戌变法的说明和辩解

 

第六十八章 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

 

第一节 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

 

第二节 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 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

 

第四节 严复论“自由”  

 

第五节 严复与逻辑学 

 

第六节 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第七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第六十九章 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

 

第一节 王国维对于康德的推崇

 

第二节 王国维的《论性》 

 

第三节 王国维的《释理》  

 

第四节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第五节 王国维的《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 

 

第六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附 记  

 

第七十章 关于中学、西学斗争的官方结论

 

第七册

 

自 序

 

绪 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

 

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四节 “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

 

第七十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

 

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

 

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

 

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  

 

第四节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

 

第七十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

 

第一节 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 

 

第二节 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级思想——建国方略 

 

第四节 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 

 

第七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 

 

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 

 

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 

 

第七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

 

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 

 

第四节 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 

 

第五节 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儒家的新解释

 

第六节 梁漱溟的文化论 

 

第七十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

 

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 

 

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  

 

第五节 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第六节 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 

 

第七十六章 20 世纪20 至40 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

 

第一节 20 世纪20 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  

 

第三节 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  

 

第四节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

 

第七十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阶段  

 

第二节 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

 

第三节 《实践论》  

 

第四节 《矛盾论》 

 

第五节 《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七十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道、式、能 

 

第二节 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 

 

第三节 性与尽性 

 

第四节 理与命

 

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 

 

第六节 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七十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接着讲”与“照着讲”

 

第二节 理,太极 

 

第三节 气 

 

第四节 政治、社会思想 

 

第五节 精神境界

 

第六节 “新理学”的理论矛盾

 

第八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 

 

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  

 

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

 

第八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