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5) 手札 成都大学主要筹建人 党委副书记 赵霁云 致李钰信札之一 2页带封
¥
280
八品
仅1件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开本:16开
尊敬的朋友您好!欢迎您在小店选购您的心仪之物!我在一家私营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几乎每天都要来往于两个城市之间,工作较忙.网上卖书,我一为求财,二为交友,三为缓解工作压力和愉悦身心,我的自我介绍就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作为卖\"书\"人,我真的视自己的信誉像黄金一般珍贵,唯恐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玷污了这个高尚而美好的事情,所以我每上架一份东西,都力争做到品相如述,价格合理.每获一份订单,我都喜不自禁,一定会把自己对买家的感激之情毫不保留地倾注在认真包装这些细节上,书写收件人地址我也会一丝不苟,毕恭毕敬,在为收获利润而快乐的同时,也真的为能结交您这位有品位的新朋友而高兴.遗憾的是由于我工作较忙,寄书时间也许会在您付款后三天之內寄出(急用请告知),回复您的信息可能也有延时现象,敬请谅解!如果您收件后有不满意之处谢谢您给以指教,以便我知道需要改正的地方!我谨郑重地向您承诺:任何人买我的东西,只要不满意,一个月之内百分之百退货退款(不过回邮邮费由您支付,另外还需您承担网站所收1%的交易佣金和1%的汇款汇费)!如果您是一位脾气非常大,随随便便就可以给卖家以中评或差评的朋友,那么恳请您在小店慎下订单.和谐社会,需要我的诚信同时也需要您的宽容与谅解,谢谢! 您的朋友可怜兔 13995821475怀念成大筹建期间的赵霁云同志 最近翻阅《成都大学校史》,回顾当年成都大学艰难筹建的日子,又不禁想起学校办公室的老领导赵霁云同志。赵霁云同志是成都大学筹建期间的一位老干部。赵霁云同志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即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从事党的基层教育事业。文革结束后,赵霁云同志再奉组织之命,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即从成都第四中学调往正待白手起家的成都大学,为成都市创办地方高校、培养实用型人材献出了最后的岁月。1978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心按照省委主要领导同志(赵紫阳)部署在成都创办一所地方大学,意在落实小平同志中央和地方教育“两条腿走路”的精神,尽快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在国内教育体制改革中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当时教育管理干部较缺,市教育局决定抽调一批长期从事党的教育文化事业的老同志参加学校的创建工作。当时市教育局组织部门考虑到赵霁云同志本来就是原文革前撤销的成都师范学校的干部,办高校也需要恢复成都师范学校的旧址,赵霁云同志调入新创办的成都大学算是名正言顺;二是考虑到赵霁云同志党性原则强,作风正派,为人正直,工作负责。加之该同志参加革命较早,文革前后在工作安排上受到不公正对待,长期在中学工作,既不便于发挥其作用,其资历与职务安排也不尽合理。但成都大学的创办,没有既有的校舍和师资,实在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学校筹建的条件相当困难。赵霁云同志从中学调至高校负责学校办公室工作,实际上工作条件更为艰苦,身上担子更为艰巨。赵霁云同志到成都大学后,是在学校临时租借的地方(花圃路小学)担任校办公室主任。校办公室只有6平方米的小间,连同赵霁云共三人摆放三张办公桌,旁边再挤放一张单人床供赵霁云同志午休。开创期间赵霁云同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了一年半,直到校部迁至八中。而且办公室还没有条件安装电话,赵霁云同志经常是里里外外、方方面面接待处理各种事务,落实筹建工作。1979年4月21日,经中共成都市委成组发【1979】173号文批准,赵霁云列为中共成都大学委员会成员,行政上正式任命负责校行政办公室工作。至1980年1月,学校分设党委办公室和校务办公室,才由赵霁云同志任两办主任。后学校成立校临时工会,赵霁云同志又兼任临时工会主席。实际上,学校初创,机构不齐,人员身兼数职,党政工会人事劳资后勤安全保卫大都由学校办公室统管,赵霁云同志每天处理各类大小事,百忙中又每天坐公交车早出晚归,非常辛苦劳累。后来学校建设初具雏形,搬迁至新址(八中),到临近离休,赵霁云才被任命担任中共成都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同时继续兼任两办主任。由上可见,赵霁云同志在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赵霁云同志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待遇享受。调至成都大学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层干部,兢兢业业地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长期在他身边,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对其资历、待遇、工作条件的怨言。赵霁云同志工作中的党性原则极强。凡是有友人亲戚相托的人事调动和招生事宜,他都一律按照组织和招生原则办,让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原则处理,从来不为此打招呼写条子。赵霁云同志克己奉公最为典型,至今在学校老一代教师员工中传为佳话。时过境迁,回首过去,伴随成都大学一步一步发展的同时,有些校领导的儿子一毕业就用公费出国留学;一些校领导利用关系与外单位交叉安排其子女在学校工作……..但赵霁云同志的一子一女从读书到就业,从来不考虑利用成都大学筹建发展之机为自己谋取半点私利。公私分明,克勤克俭,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是赵霁云同志一以贯之的自律风格。赵霁云同志无论工作环境多么艰苦,困难有多大,凡是在个人利益上,他都从不叫苦,从不向组织提任何条件和要求,始终默默为党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忘我情怀。赵霁云同志是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基层工作奋斗的典范。他的老伴罗老师因为1957年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待遇,他对我们是从不提及;他个人长期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党做地下工作,解放后又一直在做基层工作,但在极左路线猖獗的年代,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工作的同志往往难以被信任(重用),更由于难以避免的历史问题误会(被要求反复交代、核实历史问题),然而赵霁云同志从来没有表露过任何怨言(对我们从来不提及也不辩解)。同时,他个人生活、住房、待遇等问题从来不主动向学校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赵霁云同志何以能以如此底气与情怀面对这一切,是什么让他在危险、逆境、不公、压制中心态平和、处之泰然?按照今天的处事标准和组织原则,人们或许认为不可理解,难以想象。在当今的干部队伍中,处处讲条件闹待遇,甚至跑官要官贪污腐败的大有人在,而像赵霁云同志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差别在那里?差别在信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滑坡,干部队伍日渐庞大,但多见待遇级差却少有理想信念。赵霁云同志公私分明、克勤克俭、克己奉公、任劳任怨的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执政宗旨的具体体现。他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标范。他们的理想和信仰是建立在外忧内患下拯救中华民族、建立人民共和国基础上的,他们无条件地相信党,相信上级组织,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在个人诉求和组织需要之间,他们是永远的服从;在个人得失与党的利益之间,他们是毫不犹豫地自责。赵霁云同志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的我们脑海,他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还常常感染、提醒着我们,他的许多感人的事迹还不断地在我们同事间谈及,他仍然在鼓舞我们,激励我们。社会的发展将付出种种代价,但历史和文化的命脉会告诉我们:赵霁云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在,这种基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执政党的优良传统不会中断。 2008.03.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