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原拓填补现在已破损的文字部分《行五斋公暨黄孺人遗行碑》《津门记》一本全 其中《行五斋公暨黄孺人遗行碑》 此碑是原国民党爱国将领行海亭为父母所立,由安邑景定成撰文,冯钦斋题额,长安白廷锡刻石,是1936年10月成碑。这块屡遭磨难的石碑是见证辛亥革命历史和书法文化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
16800
八五品
仅1件
特色原刻拓本
作者不详
地域陕西省
传拓年代民国 (1912-1948)
装帧其他
尺寸27 × 17.5 cm
上书时间2022-08-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详细看这链接:https://www.sohu.com/a/294472945_336604
- 商品描述
-
2019年2月9日春节期间农历大年初五,著名政治家和书法家寇遐所书的《行五斋公暨黄孺人遗行碑》在合阳县坊镇小伏六村面世,此碑是原国民党爱国将领行海亭为父母所立,由安邑景定成撰文,冯钦斋题额,长安白廷锡刻石,是1936年10月成碑。这块屡遭磨难的石碑是见证辛亥革命历史和书法文化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这块石碑在发掘出来后,发现已被后期在道路整改过程中的施工行为破坏成两段,而且碑身有一个大洞,四个小洞,碑首残缺。经过简单的清理,发现这块石碑整体还算完整,全碑青石材质,应有570字,目前保留有547字,残缺23字,模糊不清10多个字,碑身高1.91米,宽0.77米,碑上部厚11.5厘米,中部厚12厘米左右,碑下部厚度13厘米。
据合阳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载,陕西合阳县小伏六村的行海亭将军曾与杨虎城等人结拜为《中秋十八弟兄会》,后随杨虎城从军,中原大战中的驻马店战役一战成名,抗战中浴血娘子关,子洪口,奋战中条山而功勋卓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题“杨门虎将”条幅赠之,职至旅长(169师副师长),衔为少将。行海亭一直追随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武士敏军长。1926年攻打陕西军阀镇嵩军刘振华时,参加“二虎守长安”的战斗,奉命防守西安东城及东关一带。因其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师冯钦哉师长非常器重。西安事变期间,奉命镇守陕西东大门潼关。
石碑发现人之一颜汝毅告诉记者,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得知行海亭将军生前曾为其父母亲七周年祭立碑。行海亭将军之所以为父母立碑,是因为他的父母亲去世时他一直在外征战,正在参加驻马店战役,战事吃紧,无法回家料理父母的后事,杨虎城将军答应在适当时机准予他为其父母过事,并亲奉大洋3000元。寇遐先生得知此事亲自书写
2016年,在甘肃工作的合阳籍人士颜汝毅开始搜集撰写行海亭将军的传奇故事,多次来小伏六村调研,详细了解有价值的历史遗留线索和资料。当得知村里人曾经见过碑石后,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今年春节过年返乡,颜汝毅多次与行海亭将军的后人行敏刚走访村民,在确定石碑所掩埋的具体位置后,正月初五,用挖掘机进行了发掘,才使这块见证历史、屡遭磨难的石碑重见天日。
从有关资料得知,这块多次历经磨难的石碑从刻成准备运回行海亭将军故里时,在1936年首先就被杨虎城部十七路军军法处处长张依中所扣留,后经杨虎城将军首肯后才拉回合阳县立碑。
为了查证这块石碑的史料,王玉亭先生的侄儿曾任合阳县志办第一任副主任已90岁高龄的王志纯先生提供了珍贵资料,证实了真实性,据贾巨川先生、合阳县民俗专家史耀增以及文史专家李志斌所述,这块碑是民国时期陕西著名书法家寇遐先生书写。但在文革后就不知所踪。
颜汝毅告诉记者,循着这块见证历史事迹的石碑,他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走访和了解,这块石碑,曾被一户村民作为石板饭桌,因为“不祥”,而被丢弃。后来又被当成村上的水井盖使用多年,因水井废弃而再次失踪。
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年丢弃石碑的人就在小伏六村,是为了保护这块石碑,不让被人倒卖,才对外人一直宣称这块石碑不知所踪。当颜汝毅与行海亭将军的后人三番五次询问时,知情的张敬仲夫妇以及儿子张哲才道出了实情。说这块石碑还在,被村里人扔在了小伏六村的垃圾滩,被垃圾所埋。具体位置他们知道,多年来为了保守秘密只给行海亭将军的后人讲,坚决不给外人透露。
随着这块石碑的面世,抗战将军行海亭的爱国故事也越来越引起关注。这块碑石若完整,应当在两米高,因为历史久远,碑首破损十余厘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