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本嘉祐集(全一册)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

20 8.0折 25 全新

库存24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苏洵 撰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7924

出版时间2019-08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08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5元

上书时间2019-10-23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十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唯一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尺月楼”“汉卿珍藏”“镜汀”“澂印”“徐健菴”“乾学”、“丕烈”“荛夫”“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松年”“隺侪读过”“昌遂”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其他亮点】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订,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序言】

苏洵(一〇〇九—一〇六六),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史载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后屡试不中。宋仁宗嘉祐初年,携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韩琦诸公荐于朝,以轼、辙同擢高第,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曾巩《苏明允哀词》),苏氏文章乃闻名于世。洵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即以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而殁,享年五十八岁。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而苏氏父子又独居其半,苏洵之功至伟,人称“老苏”。他的文章文风弘肆,议论斩截,注重实际而善于权变,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风,欧阳修即谓“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荐布衣苏洵状》),充分肯定苏洵文章在当时的现实价值。所撰政论、经论、史论诸篇尤具识见,曾巩誉之云:“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着,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词》)在八大家中独成一格而影响二子。苏轼文章汪洋恣肆的一面,显受父亲影响。苏洵存诗较少,论者或谓其短于诗,陈师道就记载“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后山诗话》),然亦有称赞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者,则各有所见尔。

苏洵文集存世宋刻者有《嘉祐集》、《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重广眉山三苏先生文集》(残)、《三苏先生文粹》、《标题三苏文》诸种,除前两种外皆为选集,故其诗文以《嘉祐集》收录最多、流传最广。《嘉祐集》欧阳修、曾巩、张方平所作碑志、哀辞均署二十卷,然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老苏嘉祐集》十五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诸书均同,或二十卷本至南宋时即已亡佚,而流传于时者为十五卷本。是集元代无刻本,明代则刻本众多,卷数亦纷纭无定,有十五卷本(如嘉靖太原府《重刊嘉祐集》)、十六卷本(如万历《苏老泉先生全集》)、二十卷本(如黄灿、黄炜贲堂刻本《重编嘉祐集》)、十三卷本(如凌蒙初朱墨套印本《苏老泉文集》)、十四卷本(如巾箱本《苏老泉嘉祐集》)等各种。至清代以二十卷本为通行,然各本差异亦大,具代表性者有康熙邵仁泓安乐居刻本、道光三苏祠刊《三苏全集》本等。要之,《嘉祐集》宋本罕觏,而明清刻本至多,各本编次收录作品多寡不一,次序有异。关于此集诸本概况,可参考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相关章节,兹不赘述。

本书十五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是《嘉祐集》唯一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一般认为乃蜀刻小字本(傅增湘以为乃婺州小字本,见《藏园群书题记》卷十三《顾千里校嘉祐集跋》,似无据)。钤有“尺月楼”“汉卿珍藏”“镜汀”“澂印”“徐健菴”“乾学”“丕烈”“荛夫”“汪士钟印”“阆源真赏”“松年”“隺侪读过”“昌遂”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冯誉骥观款。全书多有批抹,清初蒋杲(篁亭)曾据是书对校他本,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八指出“宋刻中有墨笔所改所增者,皆篁亭笔”,然全书增改文字也非皆蒋氏所为,荛圃又云:“卷十三《苏氏族谱》‘子洵’下,宋本为妄人增‘轼辙’二字,篁亭未及细审,校云‘从宋本增’,当误为。非亲见宋刻,何由知之?”同时感慨:“通体涂抹,尚为宋人读本标举眼目,遇宋讳皆以朱笔圈其字,亦足证版刻之前,故所避不广,皮相者以为大疵,非真知宋本之妙者。”则全书涂抹增改之笔,手出众人,非一时一人所为,清初已然。

本书偶有残缺,所缺为目录第一、二叶,卷七第九叶,卷十五《送陆权叔提举茶税》以下七题诗作;所残则以卷十五所收诗歌最严重,除《云兴于山》《有骥在野》《朝日载升》《我客至止》四首外,其余诸诗多有缺字。所收老苏诗文,亦难称完备。即以之与《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比,诗歌即少二十余首。文章《史论》与他本比,则缺《史论下》(本书所署“下”,实他本之“中”),特别是未收苏洵名作《辨奸论》,留给了后人不少猜疑。但是瑕不掩瑜,作为唯一存世的《嘉祐集》宋刻本,其价值不容轻视,后世诸多版本多有祖此本者。即如流传较广的《四部丛刊》本(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景宋巾箱本),校勘一过,即知显从此本抄出,所缺完全一致。而《丛刊》本偶有抄写致误者,又稍逊此本。如卷一《审势》“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丛刊》本错“裁”为“我”,“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丛刊》本错“又”为“久”,“赵魏卫尽走请和”,《丛刊》本错“请”为“诸”,“严用刑法而不赦有罪”,《丛刊》本错“刑”为“将”,“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丛刊》本错“参”为“矣”等等,本书均不误,其可宝处也可见矣。

本书《古逸丛书三编》《中华再造善本》《宋集珍本丛刊》等丛书曾收录影印,然均属大型古籍丛书,一般读者购藏不便,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之收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平装影印,方便读者,因缀数语,聊充前言。

侯体健
二〇一九年七月

【总目录】

目录   五

卷一

几策  一一

审势  一一

审敌  一七

卷二

权书上  二五

心术  二五

法制  二七

强弱  二八

攻守  三〇

明间  三三

卷三

权书下  三五

孙武  三五

子贡  三七

六国  三八

项籍  四〇

高祖  四二

卷四

衡论上并引  四五

远虑  四五

御将  四八

任相  五一

重远  五四

广士  五七

乔松年跋  六二

卷五

衡论下   六七

养才  六七

申法  七〇

议法  七三

兵制  七六

田制  七九

卷六

六经论  八五

易论  八五

礼论  八七

乐论  八九

诗论  九一

书论  九三

春秋论  九六

卷七

太玄论  一〇一

太玄论上  一〇一

太玄论中  一〇四

太玄论下  一〇五

太玄总例并引  一〇八

四位  一〇八

九赞  一〇九

八十一首  一一〇

揲法  一一四

占法  一一五

推玄算  一一六

求表之赞  一一六

卷八

史论  一二一

史论上  一二一

史论下  一二三

谏论上   一二六

谏论下  一二八

喾妃论  一三〇

管仲论  一三一

明论  一三三

三子知圣人污论  一三五

利者义之和论  一三七

卷九

上皇帝书  一三九

卷十

上韩枢密书  一五七

上富相公书  一六一

上文丞相书  一64

上田枢密书  一六六

上余青州书  一六九

卷十一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一七三

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一七七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  一七八

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一八〇

上欧阳内翰第五书  一八一

上王长安书  一八三

上张侍郎第一书  一八四

上张侍郎第二书  一八五

上韩舍人书  一八六

卷十二

上韩丞相书  一九一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一九三

与梅圣俞书  一九六

答雷太简书  一九七

与杨节推书  一九八

与吴殿院书  一九九

谢赵司谏书  二〇〇

卷十三

谱例  二〇三

苏氏族谱  二〇四

族谱后录上篇  二〇八

族谱后录下篇  二一二

大宗谱法  二一六

苏氏族谱亭记  二一八

卷十四

张益州画像记  二二一

彭州圆觉禅院记  二二四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二二五

木假山记  二二六

老翁井铭  二二七

王荆州画像赞  二二八

吴道子画五星赞  二二九

仲兄字文甫说   二二九

名二子说   二三一

送石昌言使北引   二三一

丹稜杨君墓志铭   二三三

祭史彦辅文   二三三

祭任氏姊文  二三五

祭亡妻文   二三五

祭侄位文   二三六

祭史亲家祖母文  二三七

议脩礼书状   二三八

卷十五

杂诗  二四一

云兴于山   二四一

有骥在野   二四一

有触者犊   二四一

朝日载升   二四二

我客至止   二四二

颜书   二四二

欧阳永叔白兔  二四三

答二任   二四四

忆山送人   二四五

上田待制诗   二四八

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  二四八

答陈公美   二四九

又答陈公美三首  二五〇

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  二五〇

黄丕烈跋  二五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