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非馆藏,一版一印,内页品好】

研究认知视域下转喻论题的专著!

170 28 九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振强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

版次1

印刷时间2014-06

印次1

装帧平装

页数279页

字数250千字

定价28元

上书时间2021-05-15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非馆藏,内页完整,无缺页、水渍和勾画。整体自然旧,有零星书斑,翻口有些勒痕,但不影响阅读,对品相要求严苛者谨慎下单。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认知科学领域的具身认知研究为框架,对转喻认知这一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语言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内容包括:具身认知理论建模、转喻认知的界定、转喻的分类、转喻的形式和功能、转喻生成和理解的认知分布等一系列议题。具身认知的引入,可以为转喻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视角,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转喻认知和转喻话语的理解。另外,本书尝试从多角度揭示转喻生成的认知语用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认知语义学只关注颅内认知和历时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而对具身认知研究本身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范振强,1980年生,山东即墨人,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认知语用学。2008年在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访学。出版译著《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在《现代外语》《自然辩证法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山东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论文被SSCI和CSSCI收录。曾主持浙江省暂牡课题1项,浙江省社科联课题1项,高教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和教育部课题3项。曾获“外教社浙江省优秀外语教师”称号,获“教学优秀奖”等奖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转喻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转喻研究述评 
2.1 国外转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1.1 转喻的修辞学研究 
2.1.2 转喻的语言学研究 
2.1.3 转喻的认知研究 
2.2 国内转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2.1 古代的转喻研究 
2.2.2 近代的转喻研究 
2.2.3 当代的转喻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喻的界定与分类 
3.1 转喻的界定 
3.1.1 转喻界定的关键问题 
3.1.2 本书对转喻的界定 
3.2 转喻的分类 
3.2.1 转喻的修辞学分类 
3.2.2 转喻的认知语言学分类 
3.2.3 本书对转喻的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喻生成的认知特征与基本功能 
4.1 转喻生成的认知特征 
4.1.1 人本关照 
4.1.2 动态构建 
4.1.3 生动形象 
4.1.4 无意识性 
4.1.5 语境依赖 
4.2 转喻生成的基本功能 
4.2.1 认知功能 
4.2.2 人际功能 
4.2.3 修辞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认知机制之一:部分一整体转喻的生成 
5.1 部分一整体转喻 
5.1.1 整体代部分转喻 
5.1.2 部分代整体转喻 
5.2 模拟语义学与部分一整体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5.2.1 模拟语义学 
5.2.2 模拟语义学与部分代整体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5.2.3 模拟语义学与整体代部分转喻生成的认知机制 
5.3 部分一整体转喻生成机制的案例剖析:间接回指 
5.3.1 间接回指的研究现状 
5.3.2 间接回指的分类 
5.3.3 间接回指的转喻认知机制 
5.3.4 案例小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认知机制之二:种一属转喻的生成 
6.1 种一属转喻 
6.1.1 以种代属转喻 
6.1.2 以属代种转喻 
6.2 具身范畴理论与种一属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6.2.1 具身范畴理论 
6.2.2 具身范畴理论与以种代属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6.2.3 具身范畴理论与以属代种转喻生成认知机制 
6.3 种一属转喻生成机制的案例剖析:同语 
6.3.1 同语的研究现状 
6.3.2 同语的分类 
6.3.3 同语的转喻认知机制 
6.3.4 案例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转喻生成的认知分布 
7.1 情境化认知与认知分布 
7.2 认知分布的必要性 
7.2.1 省力原则和经济原则 
7.2.2 交际的自我中心倾向 
7.2.3 短时记忆的局限 
7.3 转喻认知在情境中的分布 
7.3.1 转喻认知在交际者之间的分布 
7.3.2 转喻认知在物理语境中的分布 
7.3.3 转喻认知在现场事物布局中的分布 
7.3.4 转喻认知在社会中的分布 
7.3.5 转喻认知在文化中的分布 
7.3.6 转喻认知在语言中的分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书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8.4 未来研究展望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非馆藏,内页完整,无缺页、水渍和勾画。整体自然旧,有零星书斑,翻口有些勒痕,但不影响阅读,对品相要求严苛者谨慎下单。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