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吴昌硕翰墨珍品 . 毛边纪念本,仅制作100册

存书房墙柜南头上层。

160 108 九五品

仅1件

黑龙江绥化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昌硕/著 张荣德/编

出版社西泠印社

出版时间2013-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3-05

印次1

印数3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页数99页

定价108元

上书时间2021-01-23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新书未阅过,无瑕疵。存书房墙柜南头。
商品描述
商品描述:
         本书为几年前由陆玉柱、张荣德两位收藏家在拍卖会上竞得的吴昌硕手迹,及历年收藏整理影印而成。缶翁书法,行世多篆隶,行草书绝少见。然其行草,坚挺凝练,郁勃之气绝不下于篆隶。这九十八纸手迹,尺幅小品,多见小行草。誊抄谨微,功夫所在,或记事迅忽,情性见焉。直如大家闺秀,行止大方,动静合仪,其精且妙处,与平常之尺牍别见风姿。
        吴昌硕稿书近百页册,洋洋大观,流传有序。缶翁书札、诗稿之类存世尚多,出版的也有不少。但此册所以稀罕,是老先生自留的稿书,伴随其身边至少15年以上,是朝夕与共的案头手册。门类包括文献、杂记、联句、跋语、诗词等诸类,极具收藏价值。
       缶翁的小字笔迹,大概有三个阶段的明显变化:六十岁以前,点画相对简洁,游繫连带,尚未形成个人特色;六十岁至八十岁為第二阶段,个人风格明显,连带见气势;八十岁以后的四年间,字形略扁,走势更强调提按,行笔有趨缓的感觉,这是第三阶段。这本册页中明显看出前两个阶段的笔迹 。

孔网特请西泠印社特别制作100本毛边纪念本,于7月30日下午16:30正式发售。

  序     朱關田

研究凭藉资料,资料以原始或谓第一手材料最為首要,手迹尤具价值。上虞丁念先念圣楼旧藏吴昌硕手迹册页九十八纸,今归陆兄玉柱、张兄荣德两先生,多為缶翁散佚之作,不乏首见、稀见之品,略可分文献、杂记、联句、跋语与诗诸类。诗為大宗,凡五十二通,已刊二十九通,大都出之《缶庐诗》卷四、卷五、卷六,其间十六通又入《缶庐集》,手迹与之稍異处,如《乾嘉诸老手札》第二句『书法出入锺王间』,『锺王』改『苏黄』;《清道士画松歌》『相约同走江头哭』一句化作『犹自开口笑向天,羞為阮籍穷途哭』二句,皆入集时改定。是為副本,出之庚申(一九二〇)年前手笔,两者相较,可见用心处。见佚二十三通:
  《课子圖》 《意钓圖为筱翁》 
  《过叶香叶新居》 《天峰庵看桃花和蕙岑》 
  《天峰庵与张蕙岑(恒修)同作》 《潘雅声写红楼梦手卷为嘉兴汤廉泉题》 
  《黄旭初山寿感知圖》 《盆盎红梅》 
  《日本滑川达赠彼国刺刀索画梅》 《阳羨》 
  《过明故宫》 《答滕虚白》
  《壬寅元宵》 《读吴下瞽者张耦香明经(如棻)赠诗成答》 
  《苏儿买盆梅》 《坐雨》 
  《题日本河井仙郎(子得)所刻印存》 《观自在》
  《方白莲女史画偃竹卷(白莲为罗两峰夫人)》 《顾若波写石册》 
  《襄贲多盜贼诗志》 《腊八粥》 
  《聋》(疑残损)
其中如《腊八粥》(一纸),作于壬子年(一九一二)十二月。是年腊八日,沪上名流作消寒第四集,在钱溯耆听邠馆咏腊八粥。周梦坡《壬癸消寒集》不见缶翁诗,而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明记是日缶翁同席。今诗发见,可补其漏。
  又,《日本滑川达赠彼国刺刀索画梅》诗二纸,所题《寒梅圖》,后归日本青山杉雨,署款『滑川先生以日本刀见赠,索画寒梅,並乞正诗。时光绪癸卯四月维夏』。参辛酉滑川达淡如有题《花果对屏》『余同吴翁寓于严氏小长庐馆,时翁年六十左右,日使傔人磨墨写书及画,一日必挥洒十余张,余旁评量之』云,盖出缶翁癸卯年(一九〇三)寓居严信厚小长庐馆之时,乃对客『一日必挥洒十余张』之一。滑川氏与之结游,盖始于是时,日本刀乃其信物。是诗初揭,目為后改,虽未入集,亦可见缶翁之注重。沈公周《昌硕游天津得日本古刀,有清光二字,戏赋一绝寄之》之日本古刀,缶翁得之己亥年(一八九九)薄游天津之日,盖别一刀。
  《题日本河井仙郎(子得)所刻印存》(二纸),河井子得即河井仙郎,子得(一作得)乃其名,号荃庐,缶翁日本弟子。当丁酉年(一八九七)河井氏远慕缶翁篆刻,邮寄所刻印存请益,缶翁即去函褒奖,並贻《削觚庐印存》谢之。河井氏回信不提及此诗,盖作在庚子年(一九〇〇)来华初谒之时,随其印存携回,是為缶翁首题海外印存,亦唯一之题。若河井印存為日本印谱之滥觞,不失為近代中日印学交游史上一大轶事(缶翁于印存或有点评)。是诗首揭,亦增示了缶翁与之師弟行谊,弥足珍重。
  文献资料虽少,仅三通,然稀罕可贵,有如:
  钦加同知衔用,同知直隶州江苏候补县代理安东县正堂吴。谕到本衙门书役人等知悉,照得:本县现奉府卷札,委代理安东县缺,择于本年十一月十六(二字红)日辰时(辰字红)接印任事,合行谕知。谕到,该书役门使人等即便过照,赶将閣境地舆及须知事宜,各册备齐,送呈查阅。只须預备公馆,打扫洁净,不得张灯结彩,徒事虚文,亦毋庸出郊远迎,切切,特谕。
  参缶翁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十二月十五日与沈公周书,『弟自秋徂冬,远留淮上,初得道署谳局,旋于前月既望,檄代安东县事,地方枯瘠,民性刁悍,断非弟所能久為者。幸接署者速来,业于十七日交卸』云,是谕乃缶翁接任安东县令事首张告示,亲出其手,殆属不易。按:缶翁所谓既望之日乃是年十一月十六日,经『道署谳局』以五品顶戴候补县令权代安东县令张壮彩之职,迄止十二月十七日交卸,先后一个月,即所谓『一月安东令』也。『只须預备公馆,打扫洁净,不得张灯结彩,徒事虚文,亦毋庸出郊远迎,切切』云,其下车伊始便见认真,作风如是简朴,盖非张扬奢华之辈。联想到与公周自嘲语,『聋聩之人,居然登之堂上,自审殊可笑也』,率真无隐,书生气十足,岂是官场中人。
  又解银文件二纸,即安东县财政报表,亦『地方枯瘠』之明证。其署『光绪二十五年拾二月贰拾玖(朱字)日』,出之缶翁摄理当月,其抄录留存,自出亲拟,郑重其事者,盖不仅止于為纪念计。
  另有《襄贲多盜贼诗志》、《十一月十六日摄安东县即目》、《留别安东训导李福清学博振禧》二纸三诗,皆出安东,后二诗见《缶庐诗》;前诗未刊,是為首揭。其云:
  盜贼逋逃薮,安东坐陸沈。化龙输幻术(署东积水盈壑,有桥曰化龙,蓋晋时袁真人炼丹处),驱鳄老文心。衙散天容澹,灯移暮雨深。寒窗数丛竹,著意作萧森。
  三诗参阅,可见当年缶翁之志。
  杂记四纸,為己亥年(一八九九)正月十日至五月廿九日来件登记,记录了缶翁近半年在苏州、天津的行止与书画篆刻消息,可谓详尽,尤其潘祥生為闵园丁求书求印事:
  正月十日,祥生手来三石(千寻竹斋、园丁、闵园丁),润五元四角……(三月)初八日,潘祥生来刻印(千寻竹斋、石尊者、闵园丁、园丁书画、翊、高邕;又,荫庭眼福),共廿一字,润十二元六角。三月廿一日到天津。闵园丁:堂扁(千寻竹斋陋室),十元;五尺书石鼓屏四条,八元;六尺书屏各落单款四条,十二元;六尺联二付,四元;五尺联三付,六元;六尺画屏四条,十二元;五尺画屏六条,十二元;兰花矮幅四张,六元;书画共七十元。又,刻印八方(千寻竹斋、泳翊大吉(二方劣石倍润)、东海兰赋生、园丁墨戏、蕙石、闵园丁、翊印、园丁课兰),共润廿一元六角。(此项共九十一元六角,未收)
  按:闵园丁乃闵泳翊,字子湘,韩国人。善写兰,自称东海兰丐,园丁為其号。逃亡来华,久寓沪上,少缶翁十七岁,盖忘年友,结游于光绪初叶,后為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以缶翁『千寻竹斋』边款『中夜苦寒,被酒不眠,兰丐叩扉督刻』云,不嫌随便,益见亲密。凡其索刻之石,缶翁多加长跋,间铭新诗,行谊不一般。当其殁于沪上,缶翁異地悼之,『丐尤好客时开宴,饮作鲸吞食虎嚥。以致肺金肝木相交战,胸置烘炉水火如丹炼。我言不用乌足论,只恨弥留之际欠一面』,长歌当哭,一腔真情亦有胜他人。盖嗜酒豪饮,缶翁曾劝之,惟不听,卒患肝肺之疾壮年而逝。其酷爱缶翁篆刻,求印多至三百余石,《石交录》中可称首位。潘祥生即潘镛,祥生為其字,一作翔生、其钧,号祥庐。室名怡怡室、绛雪庐。缶翁作《潘其钧翔庐大利长寿》印,有款『翔庐主人身羸弱多病,唯酷嗜金石书画,见有所爱,每不惜重值收藏,朝夕流观,藉以疗疾』云,亦一鉴识之人。吴与之往来,初见乙未年(一八九五),后闵氏多年,而闵之事径由潘经手,不知何故,其间或有玄机。
  至于联语八通四纸,有如挽愙斋:
  病为感时添,攀龙志在皋夔,一卧沧江生白髮;淚因知己堕,策骑晓随旌斾,曾陪绝塞看青山。
  愙斋即吴大澂,晚清名臣。其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乃缶翁前辈,许為知己,亦其旧主,甲午年(一八九四)入其湘幕,随之出关御倭,虽半途退回,不曾临阵,然其豪情壮志,『短衣並马古长城』,与之同仇敌忾,相知绝不寻常。嗣后,愙斋督師无功,获遣返籍,不数年即归道山。此时旧日友朋与金石书画之人皆有哭悼,独不见缶翁一词。今联一出,可释前疑矣!
  跋语七通,内如《祁豸佳字卷》、《苏文忠公大字卷》、《趙松雪枯树赋》、《赵文敏画卷》及《龚半千画册》九纸五通,亦属首见。
  缶翁书法,行世多篆隶,行草书绝少见,或不甚自重之。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记》尝记况蕙风撰联贻义女(亦缶翁义女),特求之行草,而缶翁仍用篆书,也是事实。然其行草,坚挺凝练,郁勃之气绝不下于篆隶。按:大凡手稿,多不经营,一无匠心,有異于高文大册,更胜于中堂楹联,或屏风条幅為客所佣、有意展示者。是九十八纸手迹,尺幅小品,多见小行草,誊抄谨微,功夫所在,或记事迅忽,情性见焉。直如大家闺秀,行止大方,动静合仪,其精且妙处,与平常之尺牍别见风姿。今之披露,功用所在,文献、文物之外,尤有助于缶翁书法之研究。有感于斯,谨写数语以志。壬辰小暑后一日记于富春山居南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新书未阅过,无瑕疵。存书房墙柜南头。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