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4册全

48000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襄

出版人王襄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白纸

刻印方式石印

尺寸30 × 17.5 × 3.5 cm

册数4册

上书时间2017-07-3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有容庚大师的印章,原为容庚教授私藏。
本书购买自广州古籍书店,有发票为证。
极为珍贵。
作者王襄介绍
王襄(1876.12.31--1965.1.31),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天津。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长期从事金石学、甲骨学研究,为中国的金石、甲骨学研究,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首任会长,直至逝世。
别    名:王纶阁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76年12月31日
逝世日期:1965年1月31日
职    业:金石学家,甲骨文专家
生平事迹
1876年,王襄出生于天津城东门里仓门口的一个文物研究世家,父亲是王恩翰,母亲郑氏。七岁时,王襄跟随兄长入私塾读书。10岁时,其父考中举人;11岁时,改入樊氏私塾学习。王襄自幼喜欢小篆、古书,曾师从王守安。1910年在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1913年又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多年,曾在四川川北盐务局(今四川省三台县)拜心意拳大师宝鼎为师学习武术和内功十三段,并参与宝鼎内功十三段书籍的校核工作。
范寿轩是晚清末年经常往来于京津地区的古董贩子。一日范寿轩急匆匆地来到王襄家,说在河南见到一种"龙骨",上面刻有古代的文字,问他想不想要。王襄一听,很感兴趣。正好孟广慧也在座。孟广慧是天津近代著名书法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有古文字,二人赶忙催促范寿轩前往收购。由于当时交通还不便利,直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范寿轩才带着从河南收购的龙骨回到天津。原来,在中国清朝晚期,男人要留长辫子,头顶前半部的头发要全部剃光。那时候,理发工具就是一柄锋利的剃刀,一不小心,就会划伤头皮,所以剃头匠必须常备一些止血药,这种止血药就是龙骨碾碎制成的。

甲骨文
不过王襄对这些不感兴趣。他见这些"龙骨"大大小小,形状不一,有的像龟板,有的像一般的动物骨头。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发现这些“龙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便向范寿轩求购这些“龙骨”,范寿轩以奇货自居,向王襄索要高价。王襄无力支付巨款,只得购买零星小片,未能得到大片龟骨。
后王襄根据龟骨出土地点的河南安阳小屯村,断定这些龟骨是殷墟故物。后知道这些故物中有龟甲和兽骨两种,乃殷商占卜时所用之物,龟甲、兽骨上所刻之字是占卜的结果。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甲骨文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它记载了先民的生活片段。从人类文明视角考察,甲骨文的出土,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纸草文书及希腊的线形文字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遗书、汉简和故宫明清档案一起,被世人誉为近代中国四大学术发现。
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年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天津同样沦陷。范寿轩贱价大量出售一大批甲骨。王襄倾其所有,购得一大批龟骨。
一九三四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时,将甲骨和其他什物叫铁路局装箱运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托运物品时,发现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装甲骨文的箱子不见了。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宝贝”不翼而飞,真使他焦急万分。后来辗转查找了五十多天,终于在张家口站找到了这箱甲骨,原来,铁路上负责托运行李的人以为此箱中装有无价的珍宝,但打开一看,却是枯骨断龟。幸好他们不知甲骨文的珍贵,故又弃置,甲骨才幸免于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地,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

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主要成就
甲骨研究先驱
王襄对于甲骨文不仅有鉴定、购买之功,还有著述传世,著述颇丰,撰写甲骨文、金石文和个人诗文等方面书稿有四十余部,多未刊行。
在王襄所著的《簠室殷契序》一书中,明确记载了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首先发现、鉴定、收购甲骨的经过,以及此后研究甲骨文等情况。
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
除上诉三者外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以及《殷墟书契待问篇录本》、《簠室所抚殷契》和《纶阁所录殷契》等甲骨文研究专著。
金石研究
除甲骨文研究外,王襄先生在金石、陶器和简策等方面均有专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主要专著有《毛公鼎释文》、《滕县汉石刻画记》、《三体石经考录本》、《古镜写影》、《宋钱志异录》、《纶阁所抚金石文字》、《古陶今释》、《古陶残器絮语》、《流沙坠简勘误记》和《秦前文字韵林》等。
其他著作
除上举有关古文字专著外,王襄先生还有自己的诗文别集和四部杂著,主要有《纶阁文稿》、《纶阁诗稿》、《簠室题跋》、《簠室笔记》、《簠室杂抄》、《簠室课余杂抄》、《簠室丛录》、《丛录备志》、《两汉文物举例》和《入蜀琐记》等。
纪念先驱
1.为了彰显王襄先生等先贤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甲骨文发现百年”纪念日的时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印出版了《甲骨文研究资料汇编》,收录了罗振玉、王襄、郭沫若、胡厚宣、商承祚、容庚和唐兰等甲骨学专家的著作近50种,是甲骨学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王襄先生是甲骨文研究的先驱,有开创之功。
2.2009年12月18日上午在天津市文史研究馆举行了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
人物故居
王襄是中国著名的殷虚文字研究专家。其故居坐落在东门内大街大刘家
王襄天津故居:胡同15号。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建筑面积237.46平方米,共有房舍20余间,是一所两进的四合院。进大门后,门楣上高悬“太史第”、“经魁”、“文元”、“贤士”匾额,标明是科第联翩之家。该院舍建于清代中叶。进院后右侧一间俗称倒座的为厅房,接待客人用,2小间北房,亦称“宝古经舍”,是为书斋。其房几经拆修改建,除北院门楼、门房、客厅、后院房子框架、东房的板墙尚辨原貌外,余已不复存在。

容庚大师介绍
1894.9.5 广东东莞。容庚(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1]  因古代“容”“颂”相通而取斋名为“颂斋”。在书宦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他幼年时即熟读《说文解字》和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代表作品
 燕京学报
学生马承源
目录
1 生平经历
2 主要成就
3 性格特点
4 收藏物品
5 社会评价
6 容庚名言
7 著述要目
8 著作全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容庚 外文名 Rong Geng 别    名 字希白,号颂斋。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东莞 出生日期 1894.9.5 逝世日期 1983.3.6 职    业古文字学家、金文专家。 代表作品燕京学报
生平经历编辑
民国二年(1913),容庚开始研习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时,即萌发补辑之意。
民国六年(1917)中学毕业后,留母校东莞中学任教,担负文字学课,业余仍继续学习篆刻与古文字。
民国八年(1919)撰《雕虫小言》一篇近万言,论述学篆、学篆与治印之关系、治印之方法及参考书籍等甚详,以“容斋”之名刊于《小说月报》,是他最早发表的述作。
民国十一年(1922),容庚北上求学,路过天津,挟《金文编》稿本晋见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深得罗的赏识,罗谓《金文编》正是他自己“欲做而未成者”,再三叮嘱“务竟其成”。并介绍他见马衡、沈兼士教授,遂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研究生。
民国十四年(1925),《金文编》书成,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沈兼士、邓尔雅诸学者为之校订并序。《金文编》是继《说文古籀补》之后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有新突破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由于它更加详备和严谨,深得学术界的推崇。
民国十五年(1926),容庚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大学当讲师,翌年转入燕京大学任襄教授、教授,并任《燕京学报》的主编。
从民国十六年(1927)起,容庚兼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因而有机会接触故宫收藏铜器原物,手目摩挲,辨伪经验日进。他有感于清代金文真伪杂糅,于是开始有计划地清理传世铜器。先后编印了《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等,总计共800器,都是从众多的青铜器中去伪存真地逐件筛选出来的。容庚用八年的时间,专事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工作,辛勤耕耘,寝馈其中,终于在民国三十年(1941)完成了《商周彝器通考》这部开创性的巨著。全书取材宏富,抉择有方,考证谨慎,图文并茂。它标志着青铜器的研究从旧式的金石学迈向近代考古学的新里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容庚举家南归,在位于广州河南的岭南大学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主编《岭南学报》。
1952年院校调整后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大学里,容庚课余仍继续从事古文字和古铜器的研究,著有《甲骨文概况》、《殷周青铜器通论》、《清代吉金书籍述评》。等。后来由于南方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资料匮乏,《商周彝器通考》的改编工作遇到许多困难,不得不中途停辍,于是他的研究兴趣便转移到书画法帖上来,主要著作有《记竹谱十四种》、《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丛帖目》、《历代名画著录目》和《颂斋所藏所见书画小记》这三部大型工具书的辑述上面。
容庚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收藏家,其藏书以金石、丛帖最具特色,最为丰富。民国十八年(1929),郭沫若在日本研究文学和古史的同时着手研究古文字,但苦于资料奇缺和无人讨论,便致函容庚求借书籍、金文拓片并讨论学术问题。容庚如其所愿,连珍贵资料《殷墟书契前编》也远道见假。郭氏著名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得以顺利成书,有赖于容庚的无私帮助。
容庚毕生献身于教育和学术事业,为国家培养好几代文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专门人才,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他将历年所得的大批青铜器,包括唯一存世的金书《栾书缶》等献于国家。20世纪70年代又将珍藏的字画、古董分批献出,其中包括宋人《云山图》及祝枝山、倪元璐等人的宇画。1980年更将1万多册古文字、金石、考古、书画方面的书籍献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许多是难得的拓本和罕见的珍品。
容庚生平正直,见不平事敢怒敢言,故深为学者见重。
1983年于广州病逝,终年89岁。其故居在中山大学内有三处,第一处是“文化大革命”前住的九如堂,西南区1号;第二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住的西南区教工宿舍75号二楼;最后居住的陈寅恪故宅,东南区1号,同一处所,容庚住二楼,商承祚住地下。[1] 
容庚故居
容庚故居
主要成就编辑
他的成名作为《金文编》 《商周彝器通考》
容庚
容庚
《金文编》(贻安堂,1925年;香港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修订本;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增订本)。
《金文编》这是继吴大澄的《说文古籀补》之后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是古文字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1935年,又集秦汉金文而撰成《金文续编》。
1959年出版的增订本《金文编》,据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三千多件的铭文,共收字18000多。商周秦汉铜器铭文中已识与未识者,从中可尽览无遗。这是一部相当完备的金文字典。
《商周彝器通考》(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是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
这是一部关于商周青铜器的综合性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
详述青铜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分15章。

下编是分论,将青铜器按用途分为4大类。全书共30多万字,附图500幅,征引详博,考据详备审核,堪称材料宏富、图文并茂。
这是一部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加以科学分类的著作,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考书。在这方面他还著有《殷周青铜器通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8年)。
他精于鉴定青铜器,经多年积累,他编印了不少青铜器图录,如《宝蕴楼彝器图录》(1929年)、《秦汉金文录》(1931年)、《颂斋吉金图录》(1934年)、《武英殿彝器图录》(1934年)、《海外吉金图录》(1935年)、《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秦公钟簋之年代》(1937年)、《兰亭集刊十种》(1939年)等。
其中《武英殿彝器图录》开创了印铜器花纹的先例,为花纹形式的研究提供了
容庚
容庚
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善斋彝器图录》所编的是刘体智收藏的青铜器。《海外吉金图录》所编为日本所藏铜器。这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流失海外的铜器资料,很有意义。
在书画碑帖研究方面,他著有《伏庐书画录》(1936年)、《汉梁武祠画像录》(1936年)等多部著作。 为中国文学史上添了光辉的一笔。
性格特点编辑
有人曾在批斗大会上揭发容庚,说他在解放前把贵重文物卖给美国人。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有!那个鼎是假的,我是把假古董卖给美国人了。”此言一出口,那帮人先是愣了
容庚作品
容庚作品
一下,然后哄堂大笑,对他的批斗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曾宪通感慨容先生的耿直,在那么多的“运动”中,他总是怎么想就怎么说。容庚曾对曾宪通说过:“我说的话,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回想起先生的言论,曾宪通笑道:“其实他的言论早够‘右派’了,只是被‘保’了下来。他倒好,还一个劲儿跑到中文系党委去为‘右派’教师说情,说这个不应该是‘右派’,那个不应该是‘右派’,说得党委书记没办法,只得威胁他,‘你都自身难保了,还管别人’。”“文革”中贴容庚的大字报,说是要斩“野马”,砸烂“鬼锁”。曾宪通介绍,此话的出处是容庚在上世纪50年代所写的入党申请书,其中有“我是野马,是鬼锁,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需要一个紧箍咒,需要党的铁一般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之言。
其实,“野马”、“鬼锁”之语,正反映了容庚不愿接受羁绊的内心世界。
容庚甚至和本系另一位教授比赛谁先入党。他声称:“你是讲政治第一,我是讲业务第一,看咱俩谁先入党。”最终,讲究业务第一的容庚,入党申请自然没被批准。“文革”结束
容庚之印
容庚之印
后给教授们平反,于是乎“容庚先生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等话甚为流行。谁知他不领情,一本正经
容庚私印
容庚私印
地说:“过去你们批判的容庚,实际上没那么坏;现在你们说好的容庚,实际上也没那么好。”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修订自己早年的名著《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和曾宪通等人跑了全国不少地方。每到一地,他们需要拿着党内“文胆”康生亲笔开具的介绍信,先去拜访宣传部。
容庚习惯的开场白是:“我们到党部来报到。”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政治错误”。曾宪通一再提醒他千万不要这么讲,他总是很认真地说:“是吗?哦,那好,我不讲了。”结果每次一进办公室,他还是脱口而出:“我们到党部来报到。”最后无奈,只好不去拜访了。“他根本就不懂这些。”曾宪通笑言,“他以为都是‘党部’,根本就分不清解放前后那些微妙的称谓变化。”
收藏物品编辑
容庚先生毕一生之力,收藏了许多青铜器,大约200器左右,大都在抗战前收藏的。抗战胜利后南归广东直至解放,先生几乎没有再收藏青铜器。除了转让给朋友及变卖外,至将所藏捐献给国家时,计有150余件(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
容庚先生收藏青铜器的原因,除职业、爱好之外,主要是强烈的爱国感情所驱使。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青铜器每有出土,多被外国人所购,流出海外。先生
容庚
容庚
对此十分痛心。先生不遗余力以尽保护国家文物之责任。他所购青铜器,即使不能保存长久,也力争印成图录,供同好研究,传播中华文化。
容庚先生收藏的青铜器中,最负盛名的,是一件错金工艺的最早期实物——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栾书所铸的“栾书缶”。(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错金铜器,以兵器居多,而铭文字数较少。“栾书缶”不仅是铜器所书的上乘,而且缶之器铭盖铭中共有48字之多。故容老对此器绝为珍爱。
社会评价编辑
鲁迅曾有一篇轶文,“文革”中在广州被发现。他为了讽刺与自己素来不和的顾颉刚,说中山大学已经聘了一个口吃的顾颉刚,又打算聘请同样口吃的容庚,难道中大喜
容庚故居纪念馆
容庚故居纪念馆
欢口吃?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当年长期担任容庚的助教,被视为容先生的“大弟子”。他告诉记者,容先生确实有一点儿口吃,不过并不严重。
在曾宪通的记忆里,容先生话不多,不属于滔滔不绝善言辞那种学者。他上课,总是用白布巾裹着几部线装书,在讲桌上打开,转身在黑板上写一个古字,站在一旁,问台下这是什么字,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经据典加以评析。
容庚名言编辑
这位话不多,甚至有些口吃的名教授,却说过不少“名言”。
他有一句口头禅:“把戏人人有,变法各不同”。以此来点拨自己
容庚作品
容庚作品
的弟子,做学问讲究的是变通,取法前人,但须求变。“文革”后期,一位“批林批孔”的干将跑来劝容庚,让他认清形势,参加批判孔子。容庚答曰:“我宁可去跳珠江,也不批判孔子。”
容庚在历次“运动”中被揪住的一个辫子是他曾说过的一句话:“生财有大道,成名有捷径”。似乎相当敏感的前一句,说的其实是收藏的经验之谈。容庚以一介书生收藏青铜器和字画,资力不足,靠的是眼力。他擅长辨别铜器字画的真伪,人家看走眼的,他就以平价购入,再用10倍的价钱卖出,此之谓“生财有大道”。
著述要目编辑
容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和考古学家,在篆刻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甚丰,曾出版专著30余种,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尤为海内外学术界推崇,成为一代宗师。以下是容庚先生一生主要的著作。
1、1925年 《金文编》 贻安堂印行;
1939年 《金文编》 商务印书馆;
1959年 《金文编》 科学出版社;
1985年 《金文编》 中华书局
2、1929年 《宝蕴楼彝器图录》 哈佛燕京学社
3、1931年 《秦汉金文录》 历史语言研究所(石印)
4、1931年 《中国文字学形篇》 燕京大学研究所(石印)
5、1931年 《中国文字学义篇》 燕京大学研究所(石印)
6、1934年 《武英殿彝器图录》 哈佛燕京学社(影印本)
7、1935年 《金文续编》 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8、1935年 《古竟影》 燕京大学(影印本)
9、1936年 《善斋彝器图录》 哈佛燕京学社(影印本)
10、1941年 《商周彝器通考》 哈佛燕京学社(铅印本)
11、1958年 《殷周青铜器通论》 科学出版社(与人合著)
12、1980年 《丛帖目》(一)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3、1981年 《丛帖目》(二)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4、1982年 《丛帖目》(三)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5、1986年 《丛帖目》(四)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6、2004年 《颂斋书画小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
17、2006年 《容庚法书集》 中华书局
18、《雕虫小言》,一九一九年发表於《小说月报》十卷三、四号[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