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28年,《中华民国地志》,日本原版,硬精装,图版64幅,从地形、气候、人口、都市、产业、交通等全面介绍中国,包括青海、西藏等地,图版有沈阳、上海、大连、包头等地,有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地图

1000 九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西田与四郎

出版社古今书院

出版时间1928

印刷时间1928

装帧平装

页数276页

上书时间2017-12-1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
明治维新 (19世纪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600年关原合战奠定了江户幕府的天下,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拜领征夷大将军,   在江户设立幕府,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幕府统治,史称德川幕府或江户幕府,开始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当时,天皇虽然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也是最大的封建主,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将军与大名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这些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的特权,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德川幕府为了从思想意识上培养武士这个支柱,大力宣扬武士应具有忠、义、勇的“武士道”精神,使武士为其效力和卖命。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史称黑船事件)。 德川幕府屈服于列强的军事压力,连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出卖大量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

 幕府成为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一些中下级武士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刺杀主张开国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外国人等等。由于种种局限性和受到幕府和西方列强的镇压,宣告失败。人们开始认识到要真正富强,就要推翻幕府统治,倒幕运动开始了。

1865年12月,长州藩倒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倒幕联盟,成为全国倒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1867年1月30日(庆応2年12月25号),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倒幕派方面发展。

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并发动戊辰战争。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但仍存在等级之分;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封建俸禄;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 
教育方面,设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1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中、日两国面对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若深入检视改革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有: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日本则已经联合世界强国,并且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