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风俗史
¥
64.58
5.0折
¥
12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秦永洲 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27505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02586345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秦永洲,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社会风俗史、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曾承担并完成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著有《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社会风俗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等20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人类服饰探源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头衣:冠、弁、冕、巾
二、上衣
三、下衣
四、足衣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第五节 妇女缠足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和角色心态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
第二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二、中国的茶道
三、古今名茶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的流程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 饮食器具
一、古代的炊具
二、古代的饮食器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
第三章 居住风俗
第一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一、四合院
二、堂、室、火炕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四、墙和影壁
五、卜宅
第三节 由矮趋高的室内家具
一、由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
——席、榻、胡床、椅凳、蒲墩
二、几、案、桌、八仙桌、抽屉桌
三、楎椸、箧笥、簏、橱、柜
四、床、帐、屏风、户帘
第四节 古代的庭院经济
一、庭院树果
二、六畜
三、树果六畜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 中国人的家园意识巡视
一、封闭的文化圈与中国人的内向心态
二、住居礼仪与安守本分的个性
三、睦邻择邻与中国人的邻里观念
四、墨子、庄子的思想与中国人的家园保护意识
第四章 行旅风俗
第一节 古代行旅之程
第二节 旅游的类型
一、帝王巡游
二、文人士大夫的旅行
三、商旅之游
四、宗教之游
五、民俗节日游
第三节 出行礼俗
一、“逢吉方行,遇凶则止”的卜行、择吉
二、祖道
三、饯饮送别
四、折柳送别
五、赠别
六、洗尘
第四节 徒行和行旅工具
一、徒行
二、行缠
三、车
四、步辇、肩舆、轿子
五、船
六、马、驴、骡、骆驼
七、火车、汽车、电车、自行车、轮船
第五节 道路、旅店、长亭
一、道路
二、旅店
三、长亭
第六节 中国行旅风俗观览
一、停留在“国内”“海内”的旅行范围
二、层次鲜明的旅游主体
三、重收获和“天人合一”的旅游价值观
四、行旅中感悟出的智慧
第五章 (上)岁时风俗
第一节 年、月、季和古代的历法
一、年、月、季
二、农历和阳历
第二节 一日之内的计时
一、六十甲子
二、日晷和漏刻
三、十二时辰
四、更和鼓
第三节 二十四节气
一、少昊氏以鸟名官
二、七十二候
三、二十四节气歌
四、二十四节气与置闰
五、二十四节气与三伏、九九
第四节 节气向节日的演变
一、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二至:夏至和冬至
三、中国岁时风俗探析
第五章 (下)节日风俗
第一节 节日的由来和演变
第二节 除夕和元旦
一、由元旦到春节的流变
二、除夕
三、元旦
第三节 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起源
二、放灯、观灯和歌舞百戏
三、吃元宵
第四节 清明节
一、清明节探源
二、清明节的风俗活动
第五节 端午节
一、恶月恶日的恐怖
二、天师符、五时图、五色丝、艾草、菖蒲酒、
石榴花、雄黄
三、龙舟竞渡和伍子胥、曹娥、屈原
四、角黍
第六节 七夕节
一、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
二、乞巧与看牛女相会
三、曝衣晒书
第七节 中秋节
一、中秋节的起源
二、月宫的传说
三、中秋月饼
第八节 重阳节
一、重阳节的起源
二、重阳节的风俗活动
三、重阳节的传说
第九节 传统节日点评
一、教化万民的工具
二、农业文化的印记
三、阖家团圆的旋律
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传统技艺的载体
六、个体品格的陶冶
第六章 婚姻风俗
第一节 婚姻形态的演变和定型
第二节 婚姻媒介
一、媒妁婚和冰人、月老
二、指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统风俗进行介绍,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风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主编推荐
◆脉络清晰,精心编撰
本书共分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岁时节日、婚姻、生老、丧葬、儒学九章内容,对中国的社会风俗进行系统介绍。
◆图文并茂,全彩印刷
精美图画,四色印刷,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
◆依据史实,有理有据
本书严格遵守言之有据的撰述原则,每一风俗物象、事象及语言、情节都取材于正史、经书、子书。
◆深层解析,特色鲜明
各章节之间互相参照,宁肯挂一漏万,而不面面俱到,对所涉及的风俗事象、物象,不提则已,提则说深说透。
精彩内容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一)玉、杂佩、璧、瑗、环、玦(jué)、香囊
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男子佩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则鸣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东汉许慎《说文一上·玉部》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sāi)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旉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先秦男子的玉佩叫杂佩。《诗·郑风·女曰鸡鸣》载:“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三才图会》中绘制的明代皇帝的佩绶。最上面的叫作“珩(héng)”。第二层中间一块叫作“瑀(yǔ)”,两边的叫“琚(jū)”。先秦时的杂佩共三层,第三层也是三块。中间一块叫“冲牙”,呈狭长的六边形,两边的两块叫“璜(huáng)”,呈相对的半圆形。珩、瑀、琚、璜、冲牙用蠙珠丝绳穿起来,佩在身上一动,就会互相碰撞出声,做到“君子行则鸣佩玉”了。
璧、瑗、环、玦都是平面环形玉,中间的孔叫“好”,四周的边叫“肉”。《尔雅·释器》讲:“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
《荀子·大略》载:“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圆。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北宋蔡京被罢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玦的含义是决绝、决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玦”〔1〕,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就是暗示项羽当机立断。
古代佩饰用来提醒、告诫、鞭策自己,表达自己的意愿。“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3〕《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子路“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公猪)”。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带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长吉)经常背着一个破锦囊,一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
(二)沐浴、沐发、护须、傅粉
古人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爱清洁,讲卫生,注意自身的外在美,以乐观的精神装点和美化自己的外表,是古老的传统。
《礼记·内则》载,古人鸡鸣开始盥漱理发。周公告诫儿子伯禽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1〕说明周公经常沐发,否则就不会老让拜访者碰到了。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之内的供沐浴的封邑,叫作“汤沐邑”。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公主等,都有汤沐邑,就是借沐浴的名义来增加自己的经济特权。朝廷官员法定的假期,叫作“休沐”,也是为了让他们沐浴和浣衣。孔子“沐浴而朝”,古人在祭祀和重大活动,包括会客前,要斋戒或沐浴更衣。《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载:“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弹冠相庆不仅是高兴,而且要把灰尘除掉,反映了古人对仪容和清洁的重视。
古代男子特别注意蓄须和护须,以长须为美,无须为耻。
孔子孙子思无须,齐王要把一个美须人的胡须移给他作假须。西汉张良无须,司马迁满怀遗憾地说:“余以为其人计(极)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2〕三国关羽美须髯,不服气马超,诸葛亮回信说,马超“犹
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3〕。古人不仅以长须为美,还以长须为贤。《资治通鉴·周威王二十三年》载:“美鬓长大则贤。”
既然须髯是仪容和品格的标志,就要好好珍视、保护。东汉温序被隗嚣的军队劫持,衔须于口,说:“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于土。”〔1〕西晋张华美须髯,以丝帛缠起来,以免玷污。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影响,蓄发、留须一直是中原汉人的传统。除此之外,古人沐浴、沐发还是道德品格的自律,即保持身心的清洁,《礼记·儒行》叫作“澡身而浴德”,现在仍然叫作“洁身自好”。
男子唯一的化妆是傅粉。《史记·佞幸列传》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傅粉脂”。三国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送给他“巾帼妇人之饰”〔2〕,没送粉脂。因为男子也用粉脂,不足以羞辱他。
魏晋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男子整容化妆发展到高峰。“魏尚书何晏,好服妇人之服”〔3〕,“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4〕,人称“傅粉何郎”。西晋尚书令贾充的女儿贾午与司空掾韩寿私通,将西域进贡的奇香偷给韩寿,韩寿佩带在身上,被贾充觉察出他们“偷香窃玉”的风流韵事。当时的士族官僚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