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后台看历史卸妆
¥
51
7.5折
¥
68
全新
库存105件
作者葛兆光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461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543650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1950年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至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日本京都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客座教授。2009年获选第一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全球学人”。著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目录
题解或者说明
写在前面的话
[辑一]所传何统?
祭罢炎黄祭女娲?
“戴盆安能见天?”——感叹孔子的当代好运
“乱花渐欲迷人眼”——从所谓“《道德经》论坛”说到中国的文化潮流
从背后看历史:是儒是释抑是道?——从古人说梦谈及思想分野
吃茶与饮酒
[辑二]藉史而思
想象的朝贡
天启五年:天朝使节在朝鲜
以“国家”的名义
在古地图边儿上,你读到了什么?
全球化?明清不就全球化了吗?
哪来这么多新知旧识?
化身万千:哪一个是皇上想过的生活?——读《清代宫廷绘画》随感五
“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辑三]引颈偶眺
异域的眼睛
渐行渐远:东方与东方的陌生——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对视
深入中国边陲——读《苦行孤旅》有感
当“暹罗”改名“泰国”——从一九三九年的往事说到历史学与民族主义
[辑四]普镇琐记
每逢花时——二〇一〇年普林斯顿纪行
日日是好日——二〇一一年重访普林斯顿
那风和日丽的季节——二〇一二年三访普林斯顿
那漫天飞雪的秋冬——普林斯顿纪行之四
看看约翰·纳什的眼睛
普林斯顿的几个历史学家——读陈建守编《时代的先行者——改变历史观念的十种视野》
[辑五]奈当下何
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
谛听余音——关于学术史、民国学术以及“国学”
什么文化?如何中国?
[附录]
福州黄巷葛家
北大·一九八〇年代,与我们这代学人
书林穿行断简
我·思想史·以及中国——韩国闵丙禧教授与葛兆光教授的访谈
内容摘要
本书是葛兆光学术随笔,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为传统祛魅,对新世纪以来,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学热做历史角度的分析。语言轻松幽默,言说的背后又带有对当代文化的关切。是可读性与内容扎实兼备的六篇历史小品文。第二和三部分,是葛兆光多年来,治学研究的当行本色。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这里面的八篇文章,正是在这个支点上展开,有对中国典籍,特别是地图的新认识,也有多包括朝鲜、泰国(暹罗)、缅甸的新知。读来引人入胜。第四部分,名之曰游学,是作者连续三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交流的侧写,它展现的是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第五部分,可谓之曰治学,与第一部分也有一定的呼应。在多年的教学中,葛兆光对人文学科、学术史、思想史都有自己的新的体验,这些体验大都是创建,也是痛定思动的反思,对后来人是一种启迪。最后,一部分写作附录,其实也可叫前史,从葛兆光的来路身世,谈到他的求学,以及研究。像是他个人的一个自画像和小传。
主编推荐
1.从周边看中国,何以中国,这些当下读书界耳熟能详的命题,正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一种自我定位。
2.作者连续在美国普林斯顿游学交流三年,展现了历史学人更为感性的一面,历史学家看历史学家,是抛去故纸堆后的英雄相见欢。
3.从葛兆光的来路身世,谈到他的求学,以及治学研究。从深情的笔触看到一个学人的自画像和小传。
精彩内容
祭罢炎黄祭女娲?
一
转眼又近清明。
也许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罢,清明历来是怀想亲人的时候,除了郊外踏青看绿草初生,最重要的事儿就是扫墓祭奠,面对已逝的先人聊慰思古之幽情。据说,各地都在筹备祭祀活动,弄得古人在天之灵分身乏术,忙着赶场子接受香火朝拜。一天,在研究室默坐,冷不丁地电话铃声大作,让我着实吃惊。原来,有人从河南打来电话,说要隆重祭祀属于他们县的葛天氏,希望我也参与一份。
葛天氏算不上显赫人物,只在《吕氏春秋》中,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么一笔,《史记》里面只是闪闪烁烁地说“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身世既说不清,经历也道不明,充其量,算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乐师。我虽姓葛,却从来没把他当自己祖先的祖先的祖先,总觉得与其找玄之又玄的传说人物放在祖宗名录上挂帅领衔,不如高攀两晋之交史传有据的葛洪,虽然他几近道士,但有名有姓也还够得着。听罢电话,心里有些诧异,现在这种你也祭我也祭,古人身价看涨,人人都有三牲供奉的当下风景,实在让人纳了闷儿。
翻检行事历,看了看报纸,发现近年国内各种祭祀,最隆重最大宗的除了曲阜祭孔,就是祭祀炎、黄,烟火缭绕供奉在上的,为何是儒家先师和人文始祖?
细细想想,渐渐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前些年,台湾的沈松乔教授写文章,他说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晚清以来黄帝的重新发现,其实是在需要重建“中国”的时候,汉族中国人从古代典籍中寻找出来的一个扑朔迷离的传说人物。当时,知识界之所以要把他奉为中华共同“始祖”,很大程度上,是用它当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象征。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的报章杂志中,处处可见关于黄帝的各类论述,几乎形成“黄帝热”。甚至还有人把黄帝事迹谱作乐歌,用在教材中供儿童讽诵,还有人呼吁用“黄帝纪年”,全不管这个连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无法追溯的黄帝元年,究竟算得清楚,还是算不清楚。但是,人们打心底里明白,就连司马迁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黄帝,毕竟还是扑朔迷离的人物,大多数历史学家仍然相信,这些“不雅驯”的黄帝记载,只是依稀的“传说”而不是确凿的“历史”。
不过,历史转型时代中的历史学处境很尴尬,通常,历史学家们希望在公众心目中,承认“历史”是“科学”,不太愿意坦承“历史”有时也是“虚构”。其实这本来不必隐晦,自古以来,历史学家常常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追溯光荣历史,构造伟大系谱,形成凝聚力和动员力,确立政治合法性和权力的神圣性。和司马迁差不多同时代的《淮南子》里就说,为什么要制造黄帝?就是因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所以“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这是一个习惯和传统,远的不必说,像“天生玄鸟,降而生商”“履大人迹”,就是在历史头上戴一顶神话帽子,就说二十四史里面,那个原本“好酒及色”的泗水亭长刘邦当了皇帝,史家也要帮他虚构受孕时“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的故事,外加上后来在丰西泽中斩蛇的神话。甚至连原非华夏的契丹人,当他们建立王朝时,也要编造一个耶律阿保机母亲梦见“日堕怀中”,他出生时满室有“神光异香”的故事。这很难免,不止是中国,世界诸国亦如是,按照一种历史学理论说,在民主的现代观念没有普及,天授王权思想还有效的时代,每当王朝更替,都得编一段神话,说得现代一点儿叫作“建立王朝合法性”,说得传统一些就是“神道设教”,借了神话吓唬民众说,这个王朝是你们的“天”,这个皇帝是你们的“神”。
炎帝和黄帝便是让汉族中国人遥想远古,认定四海中国本来一家的象征。在民族和国家都风雨飘摇的晚清民初,寻找认同符号(Image of identity)是个很重要的事情。沈松乔教授举出好些例子,像一九〇三年,章太炎作《祭沈禹希(□(特殊字符))文》,特意用“黄帝四千三百九十四年秋七月”的纪年;一九。八年,同盟会就在东京遥祭黄陵;一九三五年,中国国民党推派中央执监委张继、邵元冲“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辕轩氏之灵”。特别有趣的是,一九三七年中共陕西苏维埃政府也派遣林祖涵代表苏区人民致祭黄陵,还宣读了毛泽东、朱德所撰的祭文。在文学领域,最有名的是鲁迅一九。三年写的那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轩辕就是那黄帝了。
没想到九十多年以后,某主管科技的高官居然把这首充满想象的诗当确凿无疑的历史证据,申斥那些疑古的历史学家道:谁说中国没有黄帝?为什么不能用黄帝纪年?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这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或者“中华民族到了最富裕的时候”,需要一个“神圣”的“念想儿”,作为动员力的来源,作为民族认同的符号,也作为宣示国威的象征。
P7-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