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 子产的为政之道
¥
32.45
6.8折
¥
48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刘勋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150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2329533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勋,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生物化学本科,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化学硕士,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2008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管理重大科研项目、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担任所长秘书、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出版著作:《春秋左传精读》(新世界出版社,2014.4)
目录
子产:孔子的义兄(前言)
序幕
僖公在外暴毙,穆族把持国政
深挖僖公—穆族诸卿交恶根源
重构僖公—穆族诸卿交恶历程
探寻中原诸侯国“君弱臣强”原因
参政
晋楚争霸郑国蒙难
子产高调发言,子国怒骂调教
高明柔克:贵族高官的教子之道
朝晋暮楚:夹缝求生的无奈选择
六卿更迭子产入局
西宫之难杀三卿,子产处置显英才
子孔、子明遭祸难,子产入局觅同道
跟定晋国迎来机遇
一心跟定晋国,跳出外交困境
子产崭露头角,抗议盟主苛政
仗义讨伐陈国,雄辩重塑形象
晋楚讲和休战,子产低调周旋
伯有横死子产上位
伯有专横跋扈,识者知其将败
伯有身死羊肆,子皮追回子产
执政
启动改革全面破局
子产继任执政,祭品事件立威
全面推进改革,三年终见成效
大胆拆墙维权,外交取得突破
子产成功法宝(一):知人善任
子产成功法宝(二):广开言路
子产成功法宝(三):团结领导
整肃大族丰氏驷氏
楚国拉拢丰氏,子产严防死守
设局欲擒故纵,逼死驷氏子晳
子产谋略溯源:郑国高层祖传秘方
晋国拉拢丰氏,子产斩断联系
伯有鬼魂杀人,子产机智应对
重塑外交晋国楚国
巧解晋侯病因,受赞博物君子
晋侯无奈让霸权,楚王会盟显败兆
解病因吹捧晋侯,骋雄辩捍卫国家
深化改革丘赋刑书
作丘赋:抓住机遇扩军备战
铸刑书:顺应时势推进刑治
铸刑书的政治波谱分析
劝阻无谓浪费,培育礼治氛围
独掌国政鞠躬尽瘁
子皮英年早逝,子产痛哭哀叹
孔张蹊跷失位,子产罕见发怒
晋首卿买玉碰壁,郑六卿赋诗和谐
四国火灾事件(一):文献记载
四国火灾事件(二):背景概述
四国火灾事件(三):真相探寻
四国火灾事件(四):灾后应对
末年威服内外,逝世倍受追慕
评说
崇礼与改革并重:子产的为政策略
德仁爱与道中庸:子产的为政理念
孔子心目中的子产:弟子榜样,不完美改革者,义兄
出土文献中的子产:屈居小国的稀世良臣
子产——孔子推崇的
稳健改革派能臣
附录
序幕
晋楚争霸,郑国蒙难
六卿更迭,子产入局
跟定晋国,迎来机遇
伯有横死,子产上位
启动改革,全面破局
整肃大族,丰氏驷氏
重塑外交,晋国楚国
深化改革,丘赋刑书
独掌国政,鞠躬尽瘁
评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大国争霸,小国遭殃。在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武力争霸期间,夹在中间的郑国被迫沦为一个朝晋暮楚的“流氓国家”。然而,在晋楚停战后,郑国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局面、走向中兴,它对外与大国巧妙周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内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中原诸侯之中最受尊重的“模范国家”。郑国是怎么做到的呢?本书以春秋晚期郑国抓住机遇迅速崛起为背景,刻画了子产这位特立独行的青年贵族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力挽狂澜的领导者,以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带领郑国逆袭成为“模范国家”的历程。为什么子产能带领郑国成功逆袭?为什么子产是孔子最推崇的同时代政治家?为什么孔子相信“仁爱”和“中庸”是切实可行的救世方略?子产的为政之道是这一切的答案。
精彩内容
僖公在外暴毙,穆族把持国政
前五六六年十二月,由中原霸主晋国召集的诸侯大会在郑国鄙(wei)地举行,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谋划如何救援此时正被南方霸主楚国军队围困的陈国。十六日,与会各国接到东道主郑国发来的讣告,说前来参会的郑僖公(名髡[kun]顽)在到达鄵地过夜时突发暴疾,不幸去世。
这是一次粉饰成“因病去世”的弑君政变。在春秋中晚期的郑国,卿大夫群体中最有权势的是六位称为“卿”的高级官员。就郑僖公的情况而言,此时他朝堂上的六卿(详见页5分析)全都是他曾祖父郑穆公的后代,可以被称为“穆族诸卿”,其中子驷、子国、子孔是郑穆公的儿子,也就是郑僖公的爷爷辈;子耳、子蠕(jiao)、子展是郑穆公的孙子,也就是郑僖公的叔叔辈。按常理来说,穆族诸卿应该是郑僖公最为礼敬和倚重的大臣。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郑僖公对待穆族诸卿就好像对待仇人一样,经常在礼节和言语上侮辱和刺激他们。
郑穆公是郑国历史上的“英雄父亲”。他至少有十三个儿子,其中以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骅)、子良(公子去疾)、子国(公子发)、子游(公子偃)、子印(公子喻[gun])、子丰(公子平)为始祖的罕氏、驷氏、良氏、国氏、游氏、印氏、丰氏发展成为长期把持郑国政事的七个大家族,统称为“七穆”。现在的六卿全部都是穆族后代,其中“七穆”已经占了五席。剩下的一个席位由子孔占据,子孔虽然也是郑穆公的儿子,但他后来获罪被杀,其宗族孔氏家道中落,没有成为“七穆”之一。
实际上,郑僖公在公开场合对穆族诸卿无礼由来已久,从他还是太子(髡顽)的时候就开始了。比如说,前五七五年,太子髡顽与比他高两辈的首卿子罕一起前往晋国访问,一路上就对子罕非常无礼。后来他与另外一位卿子丰前往楚国,也是态度恶劣。
穆族诸卿清楚地预料到,髡顽即位之后将不会是一个温顺谦退的“有道之君”,于是抓住前五七一年郑成公②去世的时机,推出一个新的治理结构来进一步控制国家政权、架空刚即位的郑僖公:首卿子罕“当国”,也就是担任摄政卿,代行君权;次卿子驷“为政”,也就是在“当国”之下担任执政卿,全面主持政府各项具体工作;三卿子国任“司马”,执掌军事。此时郑国六卿领导班子的排位顺序为:
一、子罕(公子喜,罕氏),当国
二、子驷(公子骅,驷氏),执政
三、子国(公子发,国氏),司马
四、子孔(公子嘉,孔氏),司徒
五、子耳(公孙辄,良氏)司空
六、子蠕(公孙虿[chai],游氏)
“执政”是包括郑国在内的各诸侯国卿官体系中都有的常规设置,一般由首卿担任,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然而,在“执政”之上设立“当国”,将首卿从宰相提升至摄政卿,这是重大的治理结构调整,在国内国际一定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虽然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最合乎情理的无非是:国事艰难,新君无道,首卿必须“暂时”代行君权,保证政局稳定。然而,这个本应是临时安排的“当国”职位在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了常态化的最高卿官,从本年到本书叙事结束的前五二二年,不间断地由六卿中的首卿担任,国君一直未能夺回权力。
前五七〇年,太子髡顽正式即位,就是郑僖公。虽然在现有的治理结构中,郑僖公刚一上台就“被摄政”,已经成了一个傀儡,但穆族诸卿和他之间的敌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同年,子丰陪同僖公到晋国朝见,准备借此机会控诉僖公无道,请求霸主出面废掉僖公。子丰的动议虽然被同行的首卿子罕制止,但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郑国君臣之间已经是水火不容,公开冲突一触即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