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太平家传
¥
90
6.5折
¥
13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朱西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34173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38元
货号1203070356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朱西甯(1926-1998),台湾小说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
生于江苏宿迁,祖籍山东临朐。本名朱青海,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肄业。一九四九年随军赴台,曾任《新文艺》月刊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一生专注写作,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散文、评论。著有短篇小说集《狼》《铁浆》《破晓时分》《冶金者》《现在几点钟》《蛇》等;长篇小说《猫》《旱魃》《画梦记》《八二三注》《猎狐记》《华太平家传》;散文集《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长新花长生》等。
目录
《华太平家传》的作者与我
挥别的手势
许愿
望门妨
老棉袄
鸟窝
神拳
风水
西南雨
卜筮
妖孽
信以为假
躲伏
粮草
天子下殿走
斯文在斯
新袄
天启
打野
铁锁镇上
道可道
远交近攻
年三十儿
新春
旧的去了,新的不来
热闹又冷清
开工大吉
春来无痕
清明早雾
黄河见底
乘凉烤火
锄禾日当午
地瓜翻秧
洋大夫管家
金风送爽
鱼鹰
西体中用
附录
我们今生是这样的相聚
做小金鱼的人
看电联车的日子
朱西甯文学年表
内容摘要
“我有一点愿意,把当代人生活细微地留下来,让后代子孙知道祖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怎样地生活。”《华太平家传》为台湾文学家朱西甯的长篇小说遗作,也是其创作生涯最重磅的作品。全书原计划三百万字,作者倾其毕生功力,七易其稿,八度启笔,完成五十五万言后因病谢世,成为一未完成的交响史诗。全书共分三十五章,故事起自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遥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以华氏一族百年家史为主轴,细述山东省乡下面临新与旧、中与西等时代冲撞时的种种风云变化。回到现代化的原点,家史与民族史交错叠合,个人的命运、爱情的失落、时代的动乱,《华太平家传》是一部未竟的世纪之书,亦是一曲古典与现代化交响的史诗。作者的语言高度淳熟圆畅,叙述不厌精细,四时物语、民俗礼仪、庶民细事、方言土语,如清末民初缓缓铺开的原乡长卷,极具地方色彩与民间风情。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随着卷轴缓缓开展,一幕幕饱满有趣的庶民百态在字里行间娓娓流淌。并附朱西甯珍贵手稿和照片,以及刘慕沙、朱天文、朱天心的专文导读。
主编推荐
★唯有文学,不能平凡。张爱玲赞誉,白先勇、阿城、莫言、戴锦华、张大春激赏的文学家,朱西甯生命压轴之作,大陆首次出版。一部梦土之书,一场未竟的文学梦。——华太平家传》是朱西甯长篇小说遗作,也是其毕生最重磅的作品。历时十八载,七易其稿,八度启笔,待冲破三十万言大关时,全部纸稿却遭白蚁蛀空,而他只说,这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之前写得不够好,继而另起炉灶从头再来,终成五十五万字言。对于这位专注打造梦土的书写者,时间也只好叹息着站在一旁。“再给我十年,把《华太平家传》写完。”
★一部未竟的世纪之书,清末民初缓缓铺开的原乡长卷,古典与现代化交响的史诗。一个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来临时的自我成长与选择,一部以家史写民族史的大河小说。——以多事之秋的一九〇〇年为起点,自义和团、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遥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回到现代化的原点,个人的命运、爱情的失落、时代的动乱、现代文明与古典田园的冲撞,面对这一切,该如何抉择?家族史与民族史交错叠合,一部为中华民族祈求太平之书。“《华太平家传》不只是一部文学小说,更是一份遗愿,一种追怀,用来敬悼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光明单纯的信念和那个时代里自负或卑微的活着的所有人。”
★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传统民俗百科全书,淳美人情风俗画卷。田园牧歌的原乡,纯纯粹粹的中国,尽展“老中国的抒情传统”。——勤奋正直的华父、睿智慈祥的华祖、助人为善的李二老爹、德艺兼具的大美……展现一个革命时间表以外的、民间的中国。“读《华太平家传》,好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天子下殿走、西南雨、望门妨、神拳、清明早露、粮草、老棉袄、躲伏、乘凉烤火、地瓜翻秧、风水、马窝、黄河见底、鱼鹰、打野、年三十儿……历历在目,好看极了。”四时物语、民俗礼仪、庶民细事、方言土语,无不蕴藏着说不尽的绵绵情意与隐含的热情,让叙事呈现为现在式——永恒的现在,旷古的当下,建构出一种现代人已经无法想象无从经历的田园生活。而华父与大美姑娘一段没有结果的纯真爱情,更是令人魂牵梦绕。
★“要说中国有一本书是可以跟《追忆似水年华》比美的,那么就是这一本书。”王德威、唐诺、黄锦树、虹影、张瑞芬、骆以军诚挚推荐。用一支眷恋之笔细绘少时记忆中的故国风景,一部用记忆写就的梦土之书,镌刻生命深处的永恒乡愁。——“怀乡作家的最后一程,是回到千百页的纸上文章。朱西甯的写作,出实入虚,反而直透‘想象的乡愁’最深沉的一面。”“朱西甯的文字是一种绝美的白话文。朱西甯式的语言,不易模仿,不易复制。他离去后,也带走了独门技艺。他的语言,他的风格,成为台湾文学的绝响。”
★附朱西甯珍贵手稿与照片,刘慕沙、朱天文、朱天心专文领读。开卷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侯孝贤监制、朱天文导演电影,口碑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之《愿未央》,即以《华太平家传》一书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
媒体评论
这里有我早年读父亲小说时的充实感,饱满,有趣。他是用我们这个“实然”世界的材料,在打造他心目中那个“应然”世界的熠熠梦土了。晚年的他,当他说“我是写给上帝看的”,我亦才忽然明白,对这位专注打造梦土的书写者,时间也只好叹息着站在一旁。
——朱天文
读《华太平家传》,好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好心情好风日好优闲时,可展全尽览,若不,打开多少看多少,并无碍于赏读的乐趣。其实从十九世纪开始,但凡有志之士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现代化的问题。他其实是在用他的信仰回应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他在其中投入了所有的过往,是他一生思想的总结。
——朱天心
父亲晚年专心《华太平家传》的书写,曾两度易稿,第一次写至十多万字不满意重写,第二次写至三十万字却遭白蚁蛀蚀一空,再次提笔已是离世前十年,写至五十五万字,距离他原预估的三百万字还遥远。父亲会遗憾吗?在最后陪病的一晚,他和我说道《华太平家传》中,大美这一线故事的后续发展,即便因化疗体力衰弱,但仍神志清明地说了许多。这会是父亲至终的悬念?我无法确定,只知这是任谁都无法替代的,即便是他的同业、两位姐姐都无法续笔的。
——朱天衣
他是家人和学子们心目中善心诚实的君子,温柔的强者——因为柔和谦卑,不易折断;因为深沉自信,不易受伤。——刘慕沙
本来《华太平家传》是要写出朱老师这样的家族,最后一个人莫名其妙因为时代的变迁,流落到南方的小岛,在那边成家,种种,直到当下。应该是一部世纪之书。
——唐诺
我称《华太平家传》为一本梦书。在现代开始的彼端,朱西甯俨然有意回到时间的原点,重新来过。朱西甯的叙事典雅细腻;他唤停时序,转而娓娓道出人事刹那风景,每有旧小说的笔意。在他迤逦展开的原乡长卷里,朱西甯借心中典范人物,点染理想历史图式。他的一片民国江山,最后落实在乡野、民间、日常生活的实践上。这是他抒情的很好了。而这抒情的很好,借用沈从文式的话来说,就是生命“神性”的显现。
——王德威
如果要了解中国文明和艺术的传承,我认为《华太平家传》必须看。要说中国有一本书是可以跟《追忆似水年华》比美的,那么就是这一本书。
——虹影
《华太平家传》是以小说笔法徐徐展开的清末民间生活连环画片。因此不只是一部文学小说,更是一份遗愿,一种追怀,用来敬悼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光明单纯的信念和那个时代里自负或卑微的活着的所有人。
——张瑞芬
我在读《华太平家传》时隐隐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焦虑,它的背后有一团更黑暗的,两边冲击时无论如何都调理不来的巨大灾难,我总觉得这个东西必然会在小说没写完的下半卷中出现,譬如在《天子下殿走》这章,前半部呈现了小镇农忙的景象,后半部随着迟到的报纸抵达,叙述了整个义和团拳乱中西方势力和拳民相冲突的情形,这样的情节写出了“五四”的语境与文化脉络里痛恨的那个衰老中国和洋人在割地赔款的历史真相背后那个复杂的基督教文明,这两组势力扭绞造成这种戏剧性冲突的背景。
——骆以军
在《华太平家传》里,朱先生仿佛是一个人类学家兼报道人,或是一个好奇的小孩一样,将所有东西搜集起来再展现出来。不轻易放过任何事物、不视为理所当然,多了一份心思去理解与对话。这让朱老师的写作形成一个特殊的舞台,所有特定的人时地事都成为一种真实而雄辩的存在,种种“物语”因而得以安然展开……朱先生的写作一直有着对在急遽变化的世界里依靠旧秩序维生的人进退失据的处境充满了同情心的特质。对再荒谬的状况,朱先生不只批判亦同情,以一种戏剧性的场面提醒读者多想想:为什么有人愿意以肉身抵挡这些抵挡不住的东西?那也不是一种上对下的怜悯,而是更超越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天地不仁,但他有自己着力和用心的地方。因此,若说《华太平家传》是写给上帝看的,我愿意提供一种说法,即朱先生晚年的这部作品是为了自己内在的神性而写,而这个自我小宇宙又能与上帝的大宇宙合一。他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上帝赐子,以一个好奇小孩的眼睛看着世界。
——吴继文
五十五万字,只循环了两个寒暑,但已经够了,完整了,因为它已形成一个宇宙、一种“逝去的美好”的全面保留,“保留”的不只是“生活”,也将生活成为一种掌故、知识,如同一本传统民俗百科全书。他将所有美好的片刻无尽延展,以包裹所有不完整的缺口。当不完整被不断的“繁衍”所填满,遂造就了书中精神的一惯性和完整。
——张瀛太
朱先生的《华太平家传》,这样的写作本身就充满了美感——用书写的行为去捕捉回一个永恒失落、被冻结在某个时空再也无缘得见的过去,将之一点一滴召唤回来。
——郝誉翔
朱先生描写细腻情愫非常精彩,常常是“喧宾夺主”,反而超越了本来小说表面上义正严肃的主旨。在《华太平家传》,朱先生又再一次借衣服来表达那种无法言说、绵绵不断的情欲与情感。书中的主角我父,跟沈大美之间的感情,近不得身,空有满腹情感无法表达。有一天沈大美就送给我父亲自缝制的棉袄,平常铁铮铮的汉子发现这件衣服后,感情突然细腻起来。晩上睡觉,还把棉袄上的一颗纽扣像含乳头一样含在嘴里一夜。第二天,这个纽扣变成了一颗「巨乳」,相较于其他纽扣十分明显,甚至连沈大美都发现了。这个描写实在太传神,太经典了,让我在终卷之后,还对这个纽扣念念不忘。这颗纽扣表达的,不仅仅代表情欲的需求,也意涵我父及母亲疏离的亲子关系,是情欲与母爱的双重隐喻。这种细致的表现手法,比起女作家不遑多让,甚至比所谓张派女作家更加细腻。在台湾的男性书写。尤其男性小说家里头,朱先生的阴性特质相当鲜明,也正是这种柔软、绵密的情思以及源源不尽的耐力耐性,才能使他织就《华太平家传》这样的巨著,而无视时间长流,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所以我认为这本遗作,不只超越性别二分的区隔,更展现了一种新的大河小说书写方式,对雌雄同体、性别与书写概念有兴趣的学者,朱先生的作品,是很好的试例。
——范铭如
多年前收到您一封信,所说的背包里带着我的书的话,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在流徙中常引以自慰。……《铁浆》这样富于乡土气氛,与大家不大知道的我们的民族性,例如像战国时代的血性,在我看来是我与多数国人失去的错过的一切,看了不止一遍,尤其喜欢《新坟》。
——张爱玲致朱西甯
朱西甯是台湾的一个文化界奇人,因为在中国现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这样,把基督教义及中国传统两者都看得这般认真。
——夏志清
朱西宁的《铁浆》,我认为是他所有短篇中的佼佼者,主题宏大: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形式完整:以象征手法,干净严谨的文字,将主题意义表达得天衣无缝。这真是一篇中国短篇小说的杰作。
——白先勇
居然在台湾发现了鲁迅与吴组缃的传人。
——刘大任
朱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写出来这样优秀的作品,可惜我读得太晚。若能早些读到他这几本书,我的《檀香刑》将更加丰富,甚至会是另外一番气象……
——莫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喷薄,现在想起来还是不可思议。但是总结下来,还是有一层膜,几十年形成的膜,借用文物贩子的行话,有一层“包浆”。包浆也是种积累,积累的却是灰尘,痰涎,粘秽。以前过年之前,家家户户是要用热碱水将器物擦洗干净的,对包浆毫不痛惜。相比之下,在我看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是能穿透包浆看到的透明。另一个奇迹是李娟的写作,没有包浆的写作。我要说的是,这之前,朱西甯先生的写作,早已是透明,而且是以没有包浆的状态来写包浆。再之前,是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汪曾祺当年在西南联大沈从文先生的班上,写成习作《老鲁》,沈先生认可,推荐出去发表。现实是有包浆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自然是对包浆与透明的担当。
——阿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