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的心理生存能力,你也能拥有
¥
15.95
5.4折
¥
29.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徐玲玲 著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05626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0940090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徐玲玲,资深策划编辑兼作家,已成功策划出版百科、历史、少儿教育类图书30多个品种,总计发行1000万码洋。个人专著有《谁是中国的财富之神》《休闲史话》,近年来执着于现代心理学应用的研究,与一线执教的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等开设应用心理学专栏,以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获得一批忠实读者拥虿。
目录
第一章 掌控主动权
第一节 不主动去塑造,就等着被社会流水线批量制造
第二节 杀死惰性和依赖性――掌控力特训营
第三节 无能为力的潜台词:只要我愿意,就能使其改变
第四节 所谓人格魅力,即对生活有强悍的掌控力
第二章 情绪的正能量
第一节 心灵减压的误区:慎待情绪发泄
第二节 情绪影响行动力:PI=n(1,+∞)∑x≠0(eh+ap)nx
第三节 建立负面情绪防火墙
第四节 试给国人普遍焦虑症开方
第三章 培养强悍的心理生存能力
第一节 人生存于社会,最根本的是实现心理的生存
第二节 读懂他人的心理暗示
第三节 认识自己,与最真实的自己对话
第四节 不做传统、习惯、社会群体影响下的奴隶
第五节 用心理破译法来解读社会普遍价值观
第六节 心理生存不容忽视性别影响
第四章 成也心理规律,败也心理规律
第一节 率性而为,玩得不好就是彻头彻尾的“杯具”
第二节 佛说“三界唯心”,但为心所驱人还只是动物
第三节 佛还说“万法唯识”,心识俱全才是真正意义的人
第四节 终极心理规律:为了实现自我保护和心理求存
第五章 走出性格决定论的误区
第一节 性格是本能出于自我保护需要固化出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积极求生的心态是性格雕琢的原动力
第三节 “作秀”“装”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第四节 性格与外在表现的二律背反
第六章 解密心理动机
第一节 肢体语言泄露的信息
第二节 角色认同与代入,原来的个体心理结构失灵
第三节 神圣化、反复灌输――绑架意识的手段
第四节 死亡驱动力下,不同人的反应
第七章 社会心理症候群透视
第一节 向外界寻求安全感――无解
第二节 集体原创力缺失一功利和献媚的奴性是刽子手
第三节 成功学热的背后――个人价值观成为社会普遍价值取向的附庸
第四节 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寻求存在认同感“饥渴症”
第五节 砍向孩子头顶的刀――退化为动物的野兽来袭
附录 读图时代的心理测试图
内容摘要
强势逆袭,激发改变自我,实现心灵强大的正能量,对生活中、工作中、人际交往中一些棘手问题进行深入解析,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揭示初始本原。
剖析人的行为,首先探寻其动机,行为复杂多变,促使其产生的心理动机却始终只有那么几条。透析了这些,通过徐玲玲编著的这本《强悍的心理生存能力你也能拥有》中六章的试炼,一切人类行为:常规的、特异独行的、善意的、恶意的、激情正义的、阴险邪恶的、疯狂暴力的……林林总总,在你练就的这双透视心灵眼中,将无所遁形。
精彩内容
读《菜根谭》时,有“泛驾之马可就驱驰,跃冶之金终归型范”一句,其时的理解颇有些“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意味。原以为,这样解释也就皆大欢喜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一个偶然的事件竟让我惊悚莫名,深深地感到后怕――那是一幅简笔漫画:画上是一排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腰杆挺得笔直,双手反背在身后,眼睛无一例外地盯着黑板上老师的教鞭所指的地方。如果没有漫画作者后来的一句注释,或许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只是勾起少年时的回忆,付之一笑――上课时学生被要求双手反背着,是一种罪犯服刑的待遇!
这话绝对不是耸人听闻,真实的场景再现,加上这一针见血的点评,过往许许多多的困惑被撕开了一个口子,伴随着理性分析方法的运用,层层剥开,露出它的真实面目来。
从我们降生那一刻开始,家庭、学校、社会,便有千丝万缕的提线在我们尚未觉察的时候,一圈一圈地绕紧、牵动、控制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身体:要将我们打造成“可就驱驰、终归型范”的标准件。可恨我们中的大多数不仅恍然不觉,反而还甘之如饴地被掌控着,被操纵着。
当社会普遍认知将这种“标准件”塑造流程看做是理所当然时,笔者偏偏要大声疾呼: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去问一个为什么,求一个为什么。胡适先生曾告诫我们:“请大家记得:人同畜生的分别,就在这个‘为什么’上。”我们若想不辜负这个“人”字,还真得跟这个“为什么”较一较劲儿。
每分每秒,全世界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前赴后继地来到世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融入社会,并被打上社会人的烙印,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走完短短几十年的历程。这是一个在造物主的主机里早就被设定好了的、命名为“人生”的程序。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然而,也是流水线批量制造“庶民”“大众”“芸芸众生”的幕后推手。
很多人记忆里都有一个“那谁”――也许张三,也许李四,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那谁”从父母的口中形容出来,总是比自己更能干一些、学习更刻苦一些、事业更成功一些、赚的钱更多一些……总而言之,是我们拍马也难及的一位楷模、榜样。父母的用意,原本是要我们“知耻而后勇”,然而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样除了令孩子自卑和嫉恨以外,其实起不了太多积极作用。譬如笔者,这么多年来的“那谁”的印象已经成为笔者心头一个挥之不去的鬼影。因为痛恨“那谁”,所以笔者从来不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那谁”,而是告诉她:你要有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去管别人,跟别人比。然而,现实却大出笔者意料――笔者那才上幼儿园的女儿,她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那谁”:人家小朋友是这样的啊;人家小朋友说的啊;人家小朋友都有啊……笔者深信,笔者的教育方向绝对无误,但孩子还是要向大众化靠拢、取齐,那么,我只能说是社会这个大环境里,还有隐匿因素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要将孩子们都塑造成千人一面、成为不能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这对于当代接受了新思潮的年轻父母来说,简直要如临大敌了――谁也无法忍受,自家寄予了无限期望、付出无限心血的宝贝儿,辛苦二十年,只是为了成长为路人甲、路人乙。
危机感、紧迫感随之而来,所有自觉自省后想要有所改变,挣脱提线的人们,包括孩子本人,我们唯一拥有的武器就是运用一把名叫“理性分析”的剪刀:剪断提线,自由自主地去塑造自己。
理性的分析,要求我们剔除关于人类行为的种种华丽说辞的伪装,窥探到那个操作大众心理的幕后主使者的深层动机。揭露它、粉碎它,使我们自己、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不受人惑。
人的社会性趋同,不是一朝一夕塑就,一个根本的罪魁祸首就是“寻求赞美”心态。如幼儿园里的小红花奖励、老师的表扬;走上社会后,上司的嘉奖,同事们的恭维,亲人朋友的赞叹认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寻求赞美”的衍生形式。同时,也是极度危险的:这林林总总的“赞美”就是一条条鞭子,将偶尔要“泛驾”“跃冶”的人,驱赶回既定轨道。
认识到这一点,并非要我们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听批评,只要“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无论“赞美”“阿谀奉承”也好,还是“批评”“忠言逆耳”也好,都只是语言学上的概念,玩的是语言文字上的诡辩。而一旦我们拥有了“理性分析”这个武器,就能破开这掉花枪的障眼法,直指行为发起人的心理动因。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