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未觉岁月深
¥
38.42
5.7折
¥
68
全新
库存23件
作者丁鹏勃,任彤 文;巨势小石 绘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6293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34190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丁鹏勃,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历史学博士学位。任彤,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经常举办节气、天文历法等民俗知识以及中国书画、印章等古代文化的科普讲座。义鸣放,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
目录
立春
侧金盏花
银芽柳
梅
雨水
菟葵
墨兰
黄连
惊蛰
山茱萸
连翘
瑞香
春分
锦带花
杏
樱桃
清明
玉兰
李
垂丝海棠
谷雨
?棠
紫云英
牡丹
立夏
稠李
钝叶杜鹃
泡桐
小满
芍药
楝树
杜鹃花
芒种
虞美人
山丹
玫瑰
夏至
红花
石榴
剪夏萝
小暑
八仙花
荷花
凌霄
大暑
茉莉花
凤仙花
素馨
立秋
桔梗
使君子
瞿麦
处暑
草棉
秋葵
建兰
白露
胡枝子
夜落金钱
败酱
秋分
水蓼
石蒜
桂花
寒露
秋海棠
菊花
翠菊
霜降
木芙蓉
三色苋
芦苇
立冬
乌桕
龙胆
紫苑
小雪
茶树
寒兰
吉祥草
大雪
茶梅
山茶
中国水仙
冬至
杜衡
蜡梅
迷迭香
小寒
枇杷
榛
紫玉兰
大寒
款冬
獐耳
迎春
内容摘要
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精)》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丁鹏勃和民俗专家任彤做时令节气的文字撰写,由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做名花鉴赏,辅以日本明治时期画家的精美画作以一年四时的各种古诗词,主要介绍一年中节气的变化及植物的相应更替。图画精致,文字古雅,装帧精美。
精彩内容
如今,当我们翻看一份中国日历时,至少会有四个系统的历面映入眼帘。 星期系统。星期在中国古代称为七曜(音耀),原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七个天体。古人以七曜为序,周期为七天,西方历法的一周七日恰好与此暗合。 阴历系统。月亮又称”太阴星”,通过观测月相盈亏变化所编制的历法即为阴历。以月不能见为”朔”,月满无缺为”望”。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时长为二十九天半,采用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交替的方法使每月天数取整,十二个月组成一年。 公历系统和中国阳历系统。这两个系统均属阳历,是以太阳为观测对象所编制的历法,所以也叫”太阳历”,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太阳年”。公历即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元历,是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改革儒略历的基础上于公元一五八二年颁布的。其平年为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增一闰日,为三百六十六日,以符合太阳年的平均长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中国阳历即节气历,为中国,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对应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一年共七十二候。公历和中国阳历都是太阳历,只是公历平衡掉了三百六十五天之外的四分之一天的零头,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中国阳历就天文意义来看则更为精准,各个节气交点均准确到秒,节节相扣,无缝对接。 至少在东周以前,人们就以冬至为基点,用测日影的办法得出太阳年”岁实”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正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但若以地球为中心参照物,以视力所及为半径,便可以假想出一个天球的球面。如此一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就被地球上的人们看作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移。这种视觉位移被称为太阳的视运动,其运动轨道就是”黄道”。古人把黄道平均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星次,视太阳运行到哪里就交相应的节气。在一个太阳年中,二十四节气被分别指配给十二个月,每月设一个”节”,就像十二个竹节,两节间为竹中之”气”,故节气又被细分为节和中气。视太阳运行到星次的交界点时为节,如在星纪初点交大雪,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星次中央时为气,如在星纪中央交冬至,玄枵中央交大寒,依次类推。中国历法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既不同于公历那样的纯阳历,也不同于伊斯兰历那样的纯阴历。我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一直使用阴阳合历,兼顾朔望月和太阳年两种周期,使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反映月球绕地公转的运行过程;使年符合四季更替的变化,反映地球绕日公转的运行过程。然而,月、地、日这三个不同天体的运动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简单的倍数关系,变化周期并无进制可言。如果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总共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比太阳年的实际天数少了十一又四分之一天,三年一闰尚少,五年二闰则多。后经计算得出,十九年闰七个月,阴阳方可平衡。那么,应该把阴历的闰月安排在一年当中的什么位置呢?对此,中国先民的二十四节气在阴阳合历的实际应用中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从文献记载来看,二十四节气所被指配的十二个月份,实为黄道圈上的十二等份,属于阳历系统,原本与朔望月无关。假如让它与朔望月相对应,便会出现阴阳参差的现象。每个节气之间相隔十五天有余,由一节一气构成的阳历月比二十九天半的朔望月多出大约一天的时间,在累计大约十六个月,就会有一个朔望月无可应之中气,如果此时不采取措施,其后的节气也将继续推迟,以致不能再与月令相合,因此规定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并沿用上个月的月序。就这样,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人为地让节气和朔望月建立起联系,解决了阴历的置闰问题,使物候与月序偏离不超过半个月。 阴阳流转,周而复始。古人通过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观测,洞悉奥秘,总结规律。继而又将规律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以使人顺天应时,得天之赐。”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我国先民不仅将节气作为农事生产的时间指南,引导人们据此有序地安排衣食住行,还”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俯仰之间,感天应地。以人体十二经脉对应十二辰,运用规律辨证施治;以乐音十二律对应十二月,运用规律以致和谐;”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道法自然,尊重规律的人文理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古而不旧,历久弥新,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相信随着对宇宙探索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进一步感受到这一理念散发出的科学魅力。 任彤二○一八年元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