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5 6.6折 ¥ 58 全新
库存45件
作者江光荣 著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3049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2384306
上书时间2024-12-07
一 卡尔·罗杰斯:学术人生
85 年人生之旅 4
罗杰斯的个人风格 44
二 罗杰斯眼里的人
思想渊源与逻辑 58
人性素描 69
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76
对两个经典人性问题的回答 85
三 自我心理学
个体的现象世界 97
自我及其发展 109
自我的异化 120
一个孤独者的心路历程 ——爱伦·韦斯特案例 128
四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人格重整过程 140
人格改变的条件 146
治疗过程 161
治疗结果 175
五 两个心灵的协奏——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的发现及其特点 181
治疗室里的罗杰斯 187
简—— 一个会谈实例 195
六 治疗之外——新型人类关系探索
家庭和婚姻 218
不掌舵的船长 ——罗杰斯和会心团体 227
“大家都一样是人” 239
七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概观 251
传统教育批判 255
以学生为中心模式 259
促进学习 266
实践和研究 276
以人为中心理论与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潮 284
八 人和人的科学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294
人的科学 299
为人的科学 314
科学和价值选择 331
九 评说罗杰斯
学术渊源 339
批ping和辩护 361
影响和贡献 377
十 后罗杰斯时代
当代人本–体验心理治疗整体发展情况 387
王国和部落 397
人本–体验疗法的研究进展 407
人本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未来:世界和中国 414
后记 423
二版后记 426
参考文献 427
卡尔·罗杰斯(1902-1987),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之一。罗杰斯系“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但其心理学思想远远超出心理治疗领域。诸如人的发展、人类关系、健全的社会生活、教育、婚姻,乃至种族、宗教和国际冲突,都在其视野之内。罗氏全部思想的主题,乃在于个人幸福的底蕴和它的获得。罗杰斯认为,人的不幸,根本在于迷失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为种种非其本性所欲的外物所累,人要重获幸福,就须回归本性,依本性的引领来过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以罗杰斯不同阶段的学术经历,描画出其人本思想的产生、演变和成熟的轨迹。除了评说罗杰斯本人,书中还梳理了当代人本心理治疗的整体发展和研究现状,读者可一窥后罗杰斯时代人本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咨询者不再像开始咨询时那样寻找“提高工作效率”“跟同事相处得好”“婚姻十分美满”之类固定的目标。他愿意生命像流水,愿意体验这种此时此刻正进行的流动、变化,承认生命的意义存于这流动过程之中,而不是为了一个“目的地”而生活。 “很好”“真淘气”“甲等”“不及格”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过这种外在评价的控制和支配。结果就是让受控制者把怎么做自己,怎么做人的权利交给外在力量。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够格”,去决定是否自爱自赏时,这个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美好的人生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是理想的?传统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饱受诸如此类问题的困扰,那么来读一读这本书中卡尔·罗杰斯的真知灼见吧!
自我及其发展 婴儿学会了需要关爱。关爱当然是令人满足的,但请记住,婴儿要了解自己是否正得到关爱,还得观察他妈妈的表情、姿势以及别的一些模模糊糊的信号,才能做出推论。慢慢地婴儿就发展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格局,表明当他受到母亲的关注时是个什么情形。每一新的得到爱或遭拒绝的经验都会改变整个格局。结果,他妈妈的每个举动,例如对他的某个具体行为表示一个具体的批评,会被当作一总体性的批评。这一点对婴儿来说是如此要紧,以致他变得以是不是能够得到妈妈的关爱,而不是依据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和增强有机体,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很快他就学会以几乎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把自己也当作一个整体格局来喜爱或者嫌恶。他像妈妈或者另一些人一样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看起来又像没有受到她们的影响。这意味着有些在机体体验上并不产生满足感的行为却受到积极关注。而另一些在机体体验上有满足感的行为却受到消极对待。当个体根据内摄的价值标准(introjectedvalues)来行动时,我们才可以说他习得了条件性的价值感。除非他按这些价值标准来生活,否则他就不能善待自己,无法认自己为有价值的。如此他趋近或者回避某个行为,只是从这些内摄的自我关注的价值条件着眼,不再考虑这个行为在机体上造成了什么后果。这就是所谓“按照内摄的价值观(或者价值条件)生活”的意思。 心理治疗——人格重整过程 心理治疗应该导致无条件的自我积极关注增加。如前所见,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认自己为一有价值的存在,乃是人的第二天性。不幸的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发展出的是有条件的自我关注,而不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只有当一个人不以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某个标准,不以自己的德行、能力或者成就是否“够格”,去决定是否自爱自赏时,这个人才真正地“解放”了。 笼统言之,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实质可说就是“去伪存真”。 治疗过程 在心理治疗条件下,当事人人格改变过程可从以下七个阶段来描述。 第一阶段: 这是一个僵化而且疏远地对待个人感受的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个体不会主动寻求心理治疗。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如下: ·不情愿表达自己。沟通中只限于谈些表面的、身外的事情。 ·各种感受及其个人意义要么未被识认出来,要么认为那不是属于自己的。 ·个人建构非常僵化。 ·把亲近、交往密切的关系视为危险的。 ·不觉得有任何问题。 ·没有改变的愿望。 ·自己内部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很难有沟通。 总之,这个阶段的人的显著特点就是僵化固着。他的内心里,他的内心与外界之间,都像一池不流动的水,不会通,不见面;他对自己的经验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按自己习惯了的方式做解释;他的生活了无新鲜的东曲地进入意识,以此为基础做出决策,所以决策自然就较为真实有效。 总之,达到第七阶段的个体虽然不多,但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以笔者所见,如果跳出罗杰斯的术语体系,用较为通俗一点的语言来形容,这是一个更为自觉、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当事人能够对自己的感受、经验、自我及其建构,以及所有他的主观的东西,敏于觉知,明于意识,是为自觉;接受经验,关爱它们,不刻意照某个样子去生存,一切顺应本性之势,是为自然;而达到自觉自然的境界者,他对什么都看明白了,看透彻了,他在做出任何决策的时候,确有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体验,尽管他在客观上还是受制于环境,但他在认识上,随之还有感受上,却是解放了,自由了。 也许听听罗杰斯的当事人对治疗过程的体会要比读罗杰斯的概括要轻松一点。这里录一段,以助读者体会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有怎样的心路历程。以下是一个男士谈的感受: 这儿的治疗,说起来也就是坐下来,谈谈话。说些像“这就是在烦我的那东西”之类的,然后就围着它打转儿。这当中情绪的响声越来越大,直到挤出来逼出来点什么,“那东西”一下没了——事情看上去不一样了。可即使到那时候,我也说不清楚到底发生了啥。我无非是把什么东西掏出来,使劲地抖呀翻呀,然后等我把它放回去的时候,就感觉好多了。我有点丧气,因为我想确切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什么……这一切有点滑稽,因为我觉得我啥也没做——我所积极主动去做的就一件:警醒一点,当有个念头经过时抓住它……再就是还有种感觉:“好吧,既然我已经看清它了,我该做点什么?”那上面又没个把儿呀柄儿呀什么的,你可以操纵它。就只是拿它来谈一会儿,然后放它走。而且显然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就是这使我感到有点不痛快,像是我没把什么做好做完似的——事情是做好做完了,可是不是用我的知识或者本事去完成的……问题在于我不放心(我的问题的)调适的质量如何,因为我没有看清楚,检查一番……;所有我能做的,就是观察那些事实——我看问题与以前有些不同了,我不怎么焦虑了,以及——用个长镜头来看的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