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
¥
51.03
6.5折
¥
7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方鸿辉 著作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06100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0837951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祖国在我心中是神圣的(代序)
导言
第一章 南洋的割胶少年
农家的苦孩子
南洋的割胶少年
脚踏实地的光华学子
赤子爱国拳拳心
回国求学报效祖国
刻骨铭心的西贡受辱
回到祖国怀抱
第二章 求学同济
求学同济附中
弃工从医
难忘李庄岁月
留在祖国
师从裘法祖
迎接上海解放
1米62的尴尬
第三章 勇敢的拓荒者
遇到识才的知音
三喜临门
再拜师裘法祖
结缘肝胆
第一部译著
三人研究小组
第四章 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美丽的珊瑚
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
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
发明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发现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
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
出席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
拍摄纪录片《向肝脏外科进军》
第五章 逆境中的追求
沉重的压力
从肝胆专家到赤脚医生
培训外国专家
人格与胸襟
创立肝胆外科
一刀切下“世界之最”
肝胆学科的战略思考
第六章 科学的春天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出席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
培养学有专长的高端人才
提出肝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概念
率先开展小儿肝脏外科研究与临床实践
“吴氏刀法”没有专利
“吴氏人才反应堆”
创立肝胆外科医院
第七章 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
模范医学专家
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
首创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哑铃模式”
“肝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基础研究”
建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国际肝胆外科领跑者
第八章 永不停止的脚步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永不停止的脚步
吴孟超先进事迹巡讲
感动中国
结语 吴孟超的学术成长之路
附录一 吴孟超年表
附录二 吴孟超历年来发表的主要学术著作和论文
附录三 部分重要采集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肝胆相照(吴孟超传)》由方鸿辉所著,《肝胆相照(吴孟超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吴孟超院士研究成果。这份研究报告旨在以史实还原传主吴孟超的学术成长历程,即以本次采集工作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适当借鉴其他旁证或间接资料,力求准确、清晰地描述传主吴孟超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以及对他日后的学术风格、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节点;也力求能清晰地勾勒出吴孟超关于肝胆学科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理念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少具有科学目前留脚印的重要事件,并以简练的语言提炼并总结对其学术成长的特点及影响的重要因素。
精彩内容
高中靠前学年是在狗街度过的。尽管是同学,但吴佩煜和吴孟超两人几乎没有什么直接交往,她只知道他很用功又很老实,不像有些男同学爱跟女生开玩笑或搞恶作剧。他也看出她人很文静,学习又很用功。
1940年年底,因吴孟超期终考试成绩优良,便由借读生转为正式学生,有了同济附中正式学籍。
1941年7月,同济大学由昆明搬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同济附中奉命搬回昆明市区。在搬迁的路途上,吴孟超眼见吴佩煜提沉重的行李有困难,便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还送她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
在昆明上学时,因为电力不足,只有两间教室拉了电线好让学生们晚自习。那时物资奇缺,电灯泡十分宝贵,由学生自己带来安装,用完了再拧下来带走,不然就有被偷的可能。吴孟超买了一只电灯泡来上晚自习,由于吴佩煜和吴孟超都特别用功,所以教室里晚自习到很晚离开的也往往是他俩。吴佩煜见到别的同学都走了,才不得不合上书本准备离开,只见一位同学比她更晚,那就是吴孟超,而吴孟超也总是要等吴佩煜走了才站起身把灯泡拧下来。一次,两次……多次以后,就引起了吴佩煜的注意,她对这位男同学产生了一些好感。自此以后,两个晚自习上得很晚的学生渐渐就接近起来,熟悉起来了。毕竟用功读书是他俩的共同点。
同年8月1日,美国人陈纳德募集资金组建美籍空军志愿队来华对日作战,俗称“飞虎队”,编入中国空军,这支空军的驻地便是昆明,这就使得日寇轰炸昆明的次数也日益增加。吴孟超和同学们不得不一听到空袭警报便背起书包往外躲。作为大后方的昆明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以海防为基地的日寇军用飞机不时对昆明进行空袭,许多市民在狂轰滥炸中或死或伤,情状惨不忍睹。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又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尤其是日寇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后,马来西亚也沦陷了。从那时起,吴孟超与马来西亚家中的联系中断了,没有了经济来源,这对经济十分拮据的学生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和学业?吴孟超不得不靠变卖衣服或找些家教,或街头卖报,或誊抄资料……赚些小钱来勉强维持学业。从诗巫一道回国的几位同学,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形势逆转,不得不中断了学业。有两位去了军队;有三位找了工作,当上小学教师;黄普光同学则到工厂做工去了,一年之后才又复学。唯独吴孟超还在顽强地坚持求学生涯。舅舅的将来“要成为有出息的人”的嘱咐像一双无形的手在有力地推动着他。
吴孟超想,无论怎样艰难困苦,我也要坚持下去,直到1943年高中毕业。这一切,吴佩煜都看在眼里,便偷偷地变着法子来帮助这位生活清苦的男生,譬如吴孟超没钱买纸、买点灯的油,吴佩煜就多买一点,分给他用;冬天见吴孟超还穿着单衣,吴佩煜就亲手织了一件毛衣送他……真可谓“患难之际见真情”。
吴孟超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就在第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我与家中的联系就中断了,经济来源没了,于是我不得不靠变卖衣服和找些家教、街头卖报、誊抄资料的活,赚点钱来维持学业,但怎么苦我也要坚持下去。”几十年之后,吴孟超回忆当时的艰难处境时,带着坚毅和顽强的神情这样说。可见,吴孟超从年轻时已经锻炼了勇于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敢闯敢拼的处事作风,铸就了能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坚强性格,这一切也是吴孟超往后事业会有大成就的重要支柱。
患难中的爱情是纯正的。有一次吴佩煜患疟疾(俗称“打摆子”),吴孟超就找来一辆黄包车,送她回父母的住处调养。吴尧叔家住在郊区,离学校很远,吴孟超不顾来回奔波的辛苦,一直把吴佩煜护送到家。吴佩煜自不必说,她父母对女儿的这位热心的同学也是心存感激的。
尤其是在逃炸弹的时候,吴佩煜对这位男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每当警报拉响时,吴孟超总是很沉着地指挥大家有秩序地往安全地带撤离,而且总是不顾危险地跑在女同学后面保护她们,见哪位同学跑得慢,他还会拉着她跑。吴佩煜的手就曾被吴孟超拉过好几次。为躲炸弹被吴孟超拉着手跑向安全地带的吴佩煜,怎么也想不到,多年后她会与他牵着手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且数十年同舟共济,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书写了一曲不老的爱情颂歌。
患难中的爱情也是浪漫的。1942年暑假,他们要升入高三了。为躲避日寇的轰炸,同济附中又要从昆明搬到四川宜宾的李庄,与同济大学会合。从昆明到李庄的途中,同学们都互相帮助和照顾,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感情也加深不少。
处于战乱之中,那时迁徙的交通工具是老式的拉货用的货车,没有汽油,靠烧木炭作为动力。坐这种俗称“黄鱼车”的交通工具是不需要正式买票,只要塞给司机一点钱就可以了,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从昆明到曲靖,靠吴佩煜父亲帮忙,坐了一段火车,从曲靖经宣威迤逦北上就非得坐“黄鱼车”不可了,由于这种老牛破车得开开停停,因此即使不出意外,至少也得行驶五天才抵达四川泸州。在这段艰险的山道窄坡的行驶中,吴孟超都很“绅士”地让吴佩煜坐在驾驶室里,而自己却坐在堆得高高的行李上面。由于本来就不平坦的道路被战火啃得一路都是坑坑洼洼,坐在行李上的颠簸和摇晃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稍有不慎,就会翻车掉谷,粉身碎骨,这种事件已屡见不鲜,因此凡乘坐这种“黄鱼车”的人都得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生与死的艰难旅途中,同学们都不会做作,一切真实的情感都会一览无余。吴佩煜确确实实地感受到,那位经常关照她的言语不多的“穷学生”真是一位乐于助人又诚实可信的男子,是可以放心把一生托付给他的。而同时,吴孟超也觉得那位气质高雅的“阔小姐”倒是一位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又聪颖朴实的女子。迁徙旅途中的患难与共使他们的理解与感情进一步加深。难怪多年后的吴佩煜会很幽默地说:“是逃难,让我和吴孟超逃到一起来了。”
P44-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