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
¥
18.02
4.7折
¥
3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英)阿瑟?亨利?希思
出版社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2194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201633876
上书时间2024-11-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主编:李辉,当代作家。1956年生于湖北随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不错编辑。以传记、随笔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股市绘本》等。
译者:陈海燕,山东淄博人,80后,文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现供职于淄博市教育局
目录
第一章 哈尔滨到奉天
第二章 奉天
第三章 奉天到北京
第四章 北京
第五章 紫禁城
第六章 万寿山——夏宫
第七章 北京到南口
第八章 中国长城
第九章 长江
第十章 南京明陵
第十一章 汉口
第十二章 长江三峡
第十三章 上海及周边
第十四章 杭州之行
第十五章 雪窦寺
第十六章 闽江
第十七章 云溪
第十八章 香港
第十九章 广州
第二十章 海滨之行
第二十一章 水上生活
第二十二章 我的仆从
第二十三章 本地人
第二十四章 结束语
内容摘要
“寻找中国”丛书遴选了一批百年前的外国人所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这些当年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和中国故事。中国之行,带给他们难忘的新鲜感和呼之欲出的灵感,他们写下回忆文字,并留下大量的老照片和绘画作品。通过这些,我们得以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重温远去的场景。在这些外国人的亲历中,我们眼前呈现出一个百年之前立体的中国……《行将消失的中国景象》讲述了英国作家阿瑟?亨利?希思在1890—1910年期间来到中国旅行,他从哈尔滨出发,由北向南沿中国东部,沿长江、闽江,很南到达香港,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并将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旅行见闻写下,并用油彩画下当时中国的山川美景。
主编推荐
“寻找中国”丛书遴选了一批百年前的外国人所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这些当年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和中国故事。中国之行,带给他们难忘的新鲜感和呼之欲出的灵感,他们写下回忆文字,并留下大量的老照片和绘画作品。通过这些,我们得以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重温远去的场景。在这些外国人的亲历中,我们眼前呈现出一个百年之前立体的中国……
精彩内容
“寻找中国”丛书总序
触摸历史,在别人的亲历中
我爱藏书,尤爱收藏西方人所写关于中国的书。站在书架前,一本本中国亲历记,排列成行,穿过百年云烟,与我面对。
岁月沧桑,一代又一代西方人走进中国。传教士、探险家、旅行家、考古学家、商人、外交官、记者、作家、画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想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故事。他们伴随中国历史前行,甚至参与中国历史的创造。种种不同的体验与叙说,让曾经神秘的中国,渐渐变得清晰,变得具体,变得不再陌生、不再遥远。
走进中国,发现中国,是西方人的亲历记,更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行程。
最初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中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中国生活将近20年。大约在1271年启程东方时,他当然不会想到,会是他写出第一本亲历中国的书。研究马可?波罗的西方学者发现,在中国游记中,马可?波罗最爱使用的一个形容词是“伟大”。毫不奇怪,一个来自地中海威尼斯的旅行家,走在杭州、苏州……一个个江南重镇的繁华,必然留给他深刻印象。他不止一次来到长江边,注目滚滚而去的江水,发出如此感慨:“这条河流流程如此之长,穿过了如此多的地区和城市,江中来来往往的船只是如此之多,运送的财富和货物是如此之多,实际上比基督教世界所有河流和海洋加在一起还要多!”马可?波罗到底是位意大利人,天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以艺术家一样的浪漫,渲染着中国印象。在风靡一代又一代的游记中,他呈现的是一个辉煌、壮观、充满诗意的东方古国。
在马可?波罗之后,更多西方人追随他相继走进中国。
最早、最大的一个群体,是纷至沓来的传教士。
著名的利玛窦走进中国。他也是意大利人,成为最早在中国获得永久性居住权的传教士之一。这位耶稣会的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第一个穿起中国士大夫的服装。他掌握数学和天文学知识,能绘制地图。他很乖巧,或者说他很能理解和迎合中国人的观念,他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就把中国标在中央位置。
著名的汤若望也走进中国。这位德意志耶稣会的传教士,在北京城观象台的房子里,观天象,研习历法。汤若望颇受清朝顺治皇帝的青睐,他向顺治皇帝进呈自己制作的浑天星球、地平日晷、望远镜,这些西洋物令人耳目一新。汤若望成为宫中常客。在顺治皇帝眼里,这位西方人真像一部活字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汤若望被委任为
钦天监监正,并赐二品顶戴,是最早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的西方人。在17世纪英国出版的关于中国的书籍中,顺治皇帝出现在插图中,他被说成是“欧洲化的皇帝”。
商人几乎伴随传教士联袂登场。大海上,商船来往穿梭,运来西方的香料、珠宝,运走中国的瓷器、茶叶。随之,矛盾与冲突,战火与侵略,不可避免地发生。从此,一个曾经被马可?波罗高度浪漫化的中国,一个长期自尊、自大、封闭的古老帝国,在东西方观念的冲撞中、在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渗透中、在开放与封闭的替换中,开始了艰难痛苦的历史行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行程,为走进中国的西方人,提供能够发挥他们各自作用的历史大舞台。舞台之上,戏剧上演,不同主角轮流亮相,各显身手,各领风骚。
19世纪后半叶,随着电话、电报、报业、出版业的突飞猛进,随着航运、火车、航空的革命性变化,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走进中国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于是,世界各国关于中国的图书出版,渐趋潮流。那些走进中国的西方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目击、回忆、叙述,使得他们成为最好的作者人选。他们生活在中国,旅行在中国,时间或长或短,介入的领域互有差异。无论如何,他们俨然已是中国社会的新面孔,已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走进中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亲历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行程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叙述中国故事的这些作者,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却以笔下的记录、老照片、绘画等,留存百年之前中国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国之行,带给他们的新鲜感总是令他们难忘,灵感呼之欲出。他们的笔下,中国人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国人与山川万物若即若离的对应关系,得到不同形式的叙述。
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可以触摸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场景,细节……
转眼百年,诸多景象已经消失,社会生活的变迁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想,何不策划一套“寻找中国”翻译系列,让我们在百年之前的作品里,重温远去的场景;在诸多生活细节里,感受不一样的世界。对于今天而言,诸多场景早已成为历史。不过,在他们描述的故事、人物、场景之中,我们可以远望百年之前的中国,如何渐渐由封闭走到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一个农耕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这些回忆文字,辅以大量老照片和绘画作品,可以使我们对历史远景,多一些感性认识,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切入。
非常感谢海天出版社诸位同仁的厚爱,同意将“寻找中国”丛书纳入他们的出版计划。
感谢参与翻译的各位译者。这些译者,有的认识,有的未曾见面,他们却以极大热忱参与这个系列的翻译。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将“寻找中国”丛书呈现于各位读者面前,希望你们喜欢,更希望你们提出不同建议,以求把这套系列书做得更好。
一本书,一双眼睛。一本本书,一双双眼睛。目光所及,中国的山川风物、风土人情、生活演变、时代变迁,跳跃不停,呈现复杂、丰富、独特、差异的历史景象。
于是,在别人的亲历中,我们触摸历史。虽已遥远,依然清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