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布上的乡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土布上的乡愁

20.33 4.8折 42 全新

库存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楼耀福 著

出版社上海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962891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923114

上书时间2024-11-08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楼耀福,生于上海。1973年11月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落叶潇潇》(与殷慧芬合作)、中短篇小说《拉幕的人》《彼岸》等百余万字,小说曾被《中国文学》英文版、法文版向世界各国推介。近些年出版有《上海闲人》《海上寻珍》《月河淘旧》《唐滔和他的虞山》《吃茶笔记》《局外树》《寻茶记》等随笔集和文化专著。

目录
旧情梦忆
老屋旧瓷
记忆中的老家具
多半为怀旧
漫漫回乡路
饥饿的阅读
茶馆记忆
春日梦境
此岸彼岸
爱读书的阿芬
来世还做母子

旧雨寄愁
土布上的乡愁
关于土布的新故事
作裙的记忆
追梦蓝印花布
练江风物,药布筠筒布满街
竹间雅韵
文心,嘉定竹刻之魂
茶仙原是嘉定人
寻踪陆廷灿
敬茶坊听雨
在文字和图片中寻找
土布与弥漫的东方元素

旧物玩赏
清代万历柜和描金衣柜
清代双拼圆桌
徽州木雕之美
天圆地方话圈椅
清代楠木圆角柜
江南丝竹中的和美音符
恰似那里的山山水水
绘刻文人画的书柜
茶桌及其他
江南拔步床
黄花梨之梦
木雕花板
永春工木雕
喜得四堡印刷雕版
插屏
竹编食盒及其他

旧谊新知
梦见世襄老人
邵燕祥嘉定一日
乡贤
斋名“半闲草堂”
白菜本性徐秉言
叶广芩初来嘉定
与吴亮一起喝茶
韩冬的宁静世界
人物命运和丰厚内涵
谁在西亭说了算
纸上“歌咏泛舟”
陈杰和他的织锦7号
申窑的“浪头”
禅意久远
夏洪林和他的壶中秋意
与汪顺富谈明式家
客从远方来

旧迹寻走
秋霞圃的石头
云翔寺外觅旧迹
莫氏庄园和李叔同
汤显祖的梦
泖口凭吊
南澳岛瞻仰陆秀夫
在林则徐出生地品茶
重游莫干山
散慢在扬州
黎里缆船石
探寻“漆园”
从弥陀寺到佛国岩
诗文当赋宝山寺
寻找天平之甍
京都的茶室
包车去看海
契夫萧安的狂放蓝色
冬夜“翡冷翠”

内容摘要
一部关于老建筑、老物件、老传统的随笔集。忆旧、怀旧、玩旧、叙旧、寻旧,无论是家具、竹刻、土布,还是木雕花板、茶……各各闪耀文化积淀的光芒,凝聚千百年来的记忆和感情,足以安放乡愁。

精彩内容
    土布上的乡愁

王安忆和她姐姐安诺来嘉定,茶叙之间,殷慧芬送她俩一人一块老土布,小格子花纹,一块色深一块色浅,都很好看。安诺、安忆很开心。安忆说,上次王小鹰在嘉定买了块格子土布,后来她去做了件衣裳,做工要900块。我说,怎么那么贵?王小鹰大概太考究,殷慧芬叫嘉定土裁缝做,百把块就够了,做得也蛮好。我从柜子里取出其中一件,在身上比画着:“我还穿着它周游世界呢!”安诺说:“拉链用红颜色,蛮跳额。好看。”
王安忆说王小鹰买土布,是在2014年元旦。那天我们陪安忆夫妇、王周生夫妇和王小鹰逛街。州桥一家门面很小的旧货店让女作家们驻足停留。小店门口摊放着不少从嘉定乡下收来的老土布,她们挑拣着买了好几匹。每匹长三十余尺,才卖几十元。我在江南一些景点见过今人在织机前新织的土布,所用棉纱已全非昔日农妇手工摇纺,质地也远不如老土布紧致细密,价格却以尺论,很贵。
嘉定织布自古有名,明代王鏊《姑苏志》有记:“木棉布,诸县皆有之,而嘉定、常熟为盛。”元代元贞年,黄道婆从崖州回江南,“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黄渡等地的织布“坚致而利用”,名噪一时。
嘉定纺织的繁荣,与地理位置襟江滨海,地高土沙,宜棉花生长也密切相关。“嘉邑之男,以棉花为生。嘉邑之女,以棉布为务。棉花以始之,成布以终之”。明代永乐年,江南巡抚周忱“以邑不产米,家习纺织,奏请民输布一匹,准米一石”,使嘉定受其惠,得以减缴田赋十万七千多石米粮。明清时期,嘉定的飞花布“以染浅色,鲜妍可爱,他处不及”,丁娘子布“纱细工良”,扣布“光洁而厚”,斜纹布“斜纹间织如水浪胜子,精者每匹值至一两,匀细坚洁,望之如绒”,还有紫花布、茶花布、高丽布等,品种达二十余种。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嘉定乡下许多农家仍有织布机,女子大多会织布。殷慧芬前些年写过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

天也已经擦黑了。师母点亮了油灯,又打开了织布机,织起了农家土布。墙头上晃动着师母摇曳的身姿,光影浮动,有时候竟占据了整整一堵墙。凝望着油灯橘红色的火苗,满满一屋金色的光亮犹如师母脚下的布机声,绵绵不绝涓涓细流……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乡村的土地被征用,耳熟能详几百年的古镇地名被改为“工业区”“新区”,农舍被动迁至名称洋里洋气的“新家园”,殷慧芬笔下的这种景象就再见不到了。
我和殷慧芬常在嘉定老街逛走,有时见到老土布整捆地堆在旧货摊上,甚至连当年捆扎的纱绳都原封不动,布的色泽鲜艳如初。摊主告诉我,这些原本都是乡村姑娘做新娘时压箱底的嫁妆。每每见之,我们一次次解囊,一匹匹往家搬。之后做衬衣、外套、裙子,外出旅游时,常常一件件替换着招摇过市,博得异国他乡人的眼球。有一次,在日月潭,一位台湾女子长久地打量着殷慧芬一身土布衣衫,忍不住夸奖:真好看。
乡下人不再稀罕的、“三钿勿值两钿”急着要卖脱的老土布,城里文化人却喜欢。我在书法家张森家里看到过他用老土布做的西装。我的一些年轻朋友把老土布亲切地称为“民国布”,也许是对上世纪30年代的一种怀念和追忆。去奥地利旅游时,来自江苏锦溪的一位80后导游一身“民国布”的衣衫博得了阿姨们一阵喝彩,连连夸赞他的新潮。
我一个朋友的儿子最近谈婚论嫁,殷慧芬问她未来的儿媳长得怎么样,能不能发一张照片来让我们“先睹为快”?朋友发图片来了,好一个准新娘,穿一身深蓝条纹老土布做的旗袍,婀娜有致,手持绢扇半遮脸,还真有几分民国大家闺秀范呢!老土布时装中的青春气息,既是时尚与传统的交会,更是时空的穿越。透过土布纤维散发的活力,挡也挡不住。
老土布还可以做沙发套、提包、书套……我还喜欢在我收藏的老家具上用土布做铺设,享受一种悠远古朴的气息。
有一次,马陆有识之士在村里办“土布时装秀”,还特会向我们借了好几件土布衫。听说那次“时装秀”很成功。我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有点纳闷:土布本在乡下农村,现在怎么反过来向城里人借了呢?
老土布还是馈赠友人的珍贵礼物。王周生说,她送土布给外国朋友,老外听说是过去农村妇女手工织的,很激动呢。李章告诉我,王安忆也用土布作为礼物馈赠朋友,比如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作家戴小华。让我特别感慨的是,2014年5月,王安忆应“余光中人文讲座”邀请,去台湾演讲,送给余光中的也是她在嘉定州桥买的乡下老土布。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脍炙人口: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余光中手捧王安忆从大陆带给他的农村手工织布,我不知道诗人心头涌起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乡愁。

竹间雅韵

几年前,在歙县老街看到几件旧时竹刻作品,便与店主搭讪,说我来自嘉定,竹刻之乡。店主是位五十上下的妇女,看上去很普通,却脱口而出:“嘉定竹刻始祖朱松邻是我们徽州人。”语气比我更牛。
她没有说错,朱松邻原籍确是安徽新安(今歙县),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其祖徙华亭(今上海松江),六世时又迁居嘉定,居城内东清镜塘。徽州四雕(木雕、竹雕、石雕、砖雕)本驰名天下,但朱松邻开创的嘉定竹刻,名声却超越了他的先祖居地徽州,成为中华竹雕的代表性流派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究其缘由,我以为就因嘉定竹刻中的文人雅士风韵。
我国盛产竹,历代文人也多以竹自喻,“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中都有竹。文人爱竹、咏竹、画竹,将竹作为颂扬对象,寄情其中。明代中期朱松邻始创的嘉定竹刻,更是直接地将竹与文人维系在一起。嘉定文人通过竹刻寻找精神寄托,竹子劲秀挺拔、超逸高洁的品格又熏育着嘉定文人。
近日读金元珏《竹人录》与褚德彝《竹人续录》,其中记载的嘉定竹人,一个个真是如竹一般。明代名扬江南的“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天启年间赴京会考,见朝廷腐败,愤而弃考,从此绝竟仕途,回嘉定后自筑“檀园”,以诗文书画刻竹自娱。阉党魏忠贤在苏州建生祠,嘉定知县谢三宾问他应不应该去参拜魏祠,李流芳答:拜是一时事,不拜是千古事。李流芳的正直清高可见一斑,他的气节决定了他的诗画和竹刻的“风骨自高”。
侯崤曾,明末嘉定抗清义军首领侯峒曾族弟。在惨绝人寰的“嘉定三屠”中,侯峒曾及其子玄演、玄洁壮烈殉难。国破家亡后的侯崤曾为避乱世隐居乡村,吟诗刻竹,以解胸间忧国忧民之郁闷。侯崤曾常将诗词刻在竹上,制成臂搁、笔筒,与文友唱和。
清代大学者王鸣盛在《练川杂咏》中有“朱沈风流续旧传”咏嘉定竹刻。朱即“朱氏三松”,沈即沈汉川、沈禹川(大生)兄弟及其子侄沈兼。王鸣盛合称“朱沈”,可见沈氏在嘉定竹刻中的地位。沈大生人品风骨洒脱不凡,沈兼为人亦清正耿直。清兵南下,嘉定惨遭屠城,沈兼避居乡间废圃,“不食三日”,以示愤慨。行医之余,沈兼潜心刻竹。
“嘉定三屠”后的士子多不愿侍奉权贵,劲节超逸,以竹自喻,刻竹以寄托情怀,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嘉定竹刻的盛兴。
康熙年间,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应召入京,以艺值养心殿,专为皇室刻竹。但封锡禄为人落拓不羁,狷狂散淡的性格难以承受宫廷束缚,终日狂走不已,终于狂癫。乾隆年间,竹刻高人周颢家境贫寒,却从不以衣食累人。时有富贵者求其作品,并不惜重金,他不屑一顾。反之贫者索其作品,他随手与人,毫不吝惜。钱大昕极赞赏其品格,专著《周山人传》,传神记载了他的生平。
北宋画家文同曾言“竹如我,我如竹”,此语也正是嘉定竹人的写照。
嘉定竹人多为文人雅士,学养决非一般。朱松邻少年时向松江书画名家曹时中学习“六书”,《竹人录》中说他“工韵语兼雕镂图绘”,后又与著名剧作家郑若庸结为挚友,互为唱和,在陆深家“高朋满座,顾无松邻子不乐也”。由于他精诗文书画雕镂,刻竹时能以笔法运刀,使他的作品“世人宝之”。
松邻之子朱小松也博学多才,诗词风流洒落,“有自然之致”;“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松邻之孙朱三松不仅能诗善画,且擅造园、制盆景,相传南翔古猗园小云兜等许多景点均出于三松之构想。
乾隆年间周颢被时人誉为“将南宗画法入竹刻之第一人”,“若取历朝诗家与竹人相拟,芷若(周颢)可当少陵(杜甫),二百余年间首屈一指”。周颢之所以能获此誉,与他本是当年造诣极高的书画大家并精于诗文不无相关。钱大昕称周颢“于画独有神解”,他擅画竹,他为自己的《竹石图》题诗:“莫讶疏狂不合时,清泉白石是心知,闲来爱倚西窗伴,笑听秋风搅竹枝。”周颢的竹刻融“绘画六法”于其间,以刀代笔,臻于化境。
《竹人录》《竹人续录》记载的嘉定竹人,不乏文化大家,李流芳、钱大昕、瞿中溶、吴历等都在其列,娄坚、赵俞、朱彝尊等有关竹人竹刻的题咏更是连篇佳作。
李流芳,其诗“风骨自高,不能掩其真性灵也”(沈德潜《明诗别裁》);其文清新自然,被黄宗羲称“文中有画”;书法学苏轼,浑厚大气;他又善金石篆刻,作品古朴雅致;他的画取法“元四家”之一吴镇,笔墨酣畅,成就更是不凡,他的许多课徒画稿被编入《芥子园画传》。这样一位诗文字画堪称大家的雅士在作为竹人时,其作品的书卷气、金石味便充溢其间。
钱大昕,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乾隆三十七年(1772)补侍讲学士,后升少詹事。凡文字、音韵、训诂、历代典章制度、古文地理沿革、金石、画像、篆隶及算术、历法等,无不通晓,被人誉为“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他的《廿二史考异》更是名垂史册的国学巨著。这样一位大儒亦善竹刻,只是他的刻竹之名被其博大的学问掩盖了。
“清六家”之一的吴历,虞山派大画家,不仅工诗善画,也“兼工竹刻”。康熙年间,吴历长年在嘉定传教绘画,对嘉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吴历琴棋书画俱精,年轻时向娄东派大画家王时敏、王鉴学画,向同乡文学家钱谦益学诗,向陈岷学琴,造就了他的满腹学问、非凡才情。他的竹刻便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嘉定多文人,嘉定成了滋养竹刻艺术的沃土。
从“朱氏三松”的《竹林七贤笔筒》《高山流水笔筒》到沈大生、沈兼叔侄的《庭园读书图笔筒》《草虫臂搁》,从封氏兄弟的《东坡从赤壁桃核舟》《圆雕采药仙翁》到顾珏的《踏雪寻梅笔筒》《抚琴图香筒》……从明清时期嘉定竹刻所表现的内容中,可窥见竹人的丰富学识与文化修养,也可感受到透逸而出的幽幽文人气息。
1966年宝山顾村出土的《刘阮入天台香薰》是朱小松的代表作,此件高14.4厘米,直径3.9厘米,所刻内容为东汉时刘晨与阮肇采药天台山迷路遇仙女,在仙境乐不思蜀流连忘返的神话故事。朱小松运用透雕、深浮雕,兼以平雕、留青和镶嵌,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山石树木禽兽精细入微,可谓“鸟欲舒翼花欲舞风,人则瞪目而衣举,虫则昂股而气雄”。《刘阮入天台香薰》仿佛天工,无论内容构思、审美情趣还是运刀技法,都显示了朱小松不同凡响的学养和造诣。
乾隆年间竹刻高手吴之璠的作品更是多以文学故事作题材,如三国时期的大乔和小乔、《聊斋志异》中的王君诵等,“精细得神,最为工绝,为识者所珍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二乔并读图》笔筒,是吴之璠的代表作。笔筒中大乔、小乔咏赏《铜雀台赋》,一坐凳上阅读,右手支颐,左手指点几上书卷,衣带飘袅,神态专注;一倚坐榻上,右手执扇,注视书卷,似在评点。姐妹共读佳作,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精美优雅。吴之璠还善营造氛围,插花瓷瓶、线装古籍、青铜香炉等摆设使环境书卷气。吴之璠的另一代表作木雕《东山报捷图》,反映的也是历史故事,作品不正面表现淝水激战,以报捷快骑与相府棋枰前谢安的从容自信构图,构思之巧、内蕴之丰富,是学识浅薄者所无法企及。
明清嘉定竹人刻竹自娱,如秦一爵等认为刻竹旨在寄情抒怀,不轻易为人奏刀,作品多矜惜贵重。朱三松的再传弟子王永芳更是深居简出性情淡泊,终年安居乡村不入城市,并不苟下刀,每刻一件都历时数旬。苦心经营、刻意求新,致使嘉定时有佳作问世,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封锡禄《圆雕竹根罗汉》等。清康熙的竹刻高浮雕《人物圆笔筒》在佳士得拍会上惊艳四方,以1045万港元成交,就因作者顾珏“不袭前人窠臼而能独立门庭”,为求作品精深细微,不惜工本,宁愿费时一年半载。
竹人们与生俱来的文人气息使嘉定竹刻出世脱俗,成为真正的文人竹刻。
近些年,笔者与当代嘉定竹人有所交往,也曾随他们去江浙山地竹林选料。深入其间,觉今日竹人似有所缺。
文同赞美竹“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节劲逾凡木”,我们“节劲”了吗?古代竹人甘于贫困,如松邻之长孙朱稚美;今人却多忍耐不得。前些年,嘉定竹刻风雨飘摇,固守竹刻阵地者有几人?“心虚异众草”,我们“心虚”了吗?一得志便忘记自己斤两,互相贬低,旁若无人。
今日竹人中有的刻字可圈可点,然自己却不会写,所刻之字均为他人所书;有的刀法娴熟老辣,然不擅书画却局限了作品意境;至于能诗善文者更为鲜见。缺乏学养,导致有些作品临摹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创作也浅薄生硬的居多。“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读书,如陆俨少所言“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我想也适于今日竹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