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通论笺注(全2册)
¥
168.08
7.1折
¥
238
全新
仅1件
作者[清]皮锡瑞,杨世文 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203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38元
货号1202582255
上书时间2024-1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皮锡瑞的经学成就及特色(代前言)/潘斌
笺注说明
自序
易经通论笺注
1.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
2.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3.论重卦之人当从史迁、杨雄、班固、王充以为文王
4.论《连山》《归藏》
5.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
6.论《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学士大夫尊信其书
7.论卦辞、爻辞即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
8.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9.论传经之人惟《易》最详,经义之亡惟《易》最早
10.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11.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
12.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虞氏传孟学,亦间出道家
13.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
14.论费氏《易》传于马、郑、荀、王,而其说不同,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
15.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16.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
17.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
18.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
19.论胡渭之辨甚确,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20.论黄宗羲论《易》取王《注》与程《传》,汉之焦、京,宋之陈、邵皆所不取,说极平允,近人复理焦、京之绪又生一障
21.论近人说《易》张惠言为颛门,焦循为通学,学者当先观二家之书
22.论象数已具于《易》,求象数者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更不当求数于《易》之先
23.论焦循易学深于王弼,故论王弼得失极允
24.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发前人所未发
25.论假借说<<易》并非穿凿,学者当援例推补
26.论《易》说多依托,不当崇信伪书
27.论《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孔子作卦、爻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
28.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
29.论汉人古义多不传,汉碑可以引证
30.论筮《易》之法,今人以钱代蓍,亦古法之遗
书经通论笺注
1.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
2.论汉时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译语各异
3.论伏生传经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当分《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不当数《书序》与《大誓》
4.论古文增多十六篇见《汉志》,增二十四篇为十六卷见孔<<疏》,篇数分合增减皆有明文
5.论《尚书》伪中作伪,屡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则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伪,一则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伪
6.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
7.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
8.论伏《传》《史记》之后惟《白虎通》多引今文,两《汉书》及汉碑引《书》亦皆汉时通行之本
9.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文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
10.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解之,据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
……
诗经通论笺注
三礼通论笺注
春秋通论笺注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本书是对《经学通论》整理、笺注之作。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更易理解与普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