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人眼所望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这人眼所望处

24.33 6.8折 36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孝阳 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84426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2031815

上书时间2024-11-04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黄孝阳,1974年生,江西抚州人,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副编审。著有长篇小说《旅人书》《乱世》《人间世》《遗失在光阴之外》《时代三部曲》等,小说集《是谁杀死了我》,文学理论集《这人眼所望处》等。获第三届、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中国好编辑”,“中国书业十佳策划人”等。多部作品入选各种年度排行榜及年度选本。

目录
辑一 所望
我对天空的感觉——量子文学观
写给我的70后同行——知识社会与我们可能的未来
我们不读小说了
小说的现代性——从斗战胜佛说起
文学有什么用
当代中国长篇小说之刍议——传统与现代性的殊死较量
辑二 杂读
玫瑰的名字
关于塞林格——不想成为那一条“吃得太胖了的”香蕉鱼
一头蛰伏的怪兽——读《羞耻》
王村的影子覆盖大地——读《我的名字叫王村》
时间穹顶下——读《时间的囚徒》
王小波十周年祭
辑三 溢出
讲故事
语感问题
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辑四 对谈
这人眼所望处——关于文学的一些问题,一些回答
《乱世》里的问答
关于阅读——与梁雪波先生聊天

内容摘要
《这人眼所望处》系黄孝阳文化随笔集,分所望、杂读、溢出、对谈四辑。作者以量子文学、知识社会、当代小说三个关键词为统摄,对文学与社会、小说与想象、知识与功能、文本与结构、传统与现代等当代文化、文学以及小说的诸多命题进行探讨,体现了作者以独辟蹊径的理论思考和卓尔不群的写作才情。

精彩内容
    我对天空的感觉――量子文学观
        传统文学观,讲的是“写什么”与“怎么写”。其框架基本上是以牛顿等物理学家为代表所构建的经典物理大厦。我在《我对小说的一些看法》《小说笔记》等文论中作过一些陈述。它们并非我的发现,而是写作者们谙熟的常识。我不过是用了一些比较好看的手法进行归纳和分析。
        物理,格物致知,研究宇宙万物内部结构、相互作用等。物,物质的结构、性质;理,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它从物出发,讲究观察与实证。它是此岸。文学是彼岸,是梦,承载祝祭。人们以梦为马,在时间的荒涯中想象宇宙的尽头。人从哪里来?是谁?在这里干什么?文学从心灵出发,帮助我们理解人、宇宙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在这些最基本、最永恒的问题上,文学与物理相通。这些也还是常识。物理学是发展着的。17世纪以前,是经验物理的萌芽时期。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以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经典电磁场理论为支柱的经典物理的辉煌殿堂在大地上出现。这是一幢庄严雄伟的建筑物。人们相信“物理学已经终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集大成的体系来解决,而不会再有任何真正激动人心的发现了”。那时的人们,认为自己就要掌握上帝造物的奥秘。到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横空出世。这场由“两朵乌云”带来的暴雨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文学亦不例外。它也是这样一棵不断生长着的树。我们来到树上,看见天空。
        一
        为什么要提量子文学?经典物理主要研究“低速宏观”的物理现象,若所研究的对象接近光速又或违背宏观,其理论基本都不成立。所谓“低速宏观”――也就是时间与空间在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呈现出的为肉眼所感知的现象。传统小说大抵是在这个范畴中起承转合的。“剃头匠李大碗儿来到龙凤镇的第三个年头,一个叫英儿的白脸寡妇在村庄后的大水渠边,生下他的第二个男孩。”时间、空间、人物、职业、可能要发生的故事,在这句话里,都得到了确认与暗示。这里的时空概念是人们共有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时间与空间是任何一部小说都要面对的问题。现代小说对时间的处理非常复杂,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作者用数十页文字书写他在床上辗转反侧,读者通常需用一天时间才看完他的几分钟,这是时间的膨胀,是对空间的微观。显然,它就不适用于“低速宏观”下的那套传统文学的话语体系,否则结论一定荒谬。
        欧兰多夫出版社的主编给普鲁斯特写了一封退稿信:“乖乖,我从颈部以上的部分可能都已经死掉了,所以我绞尽脑汁也想不通一个男子汉怎么会需要用30页的篇幅来描写他人睡之前如何在床上辗转反侧。”普鲁斯特本人对在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大师手里登峰造极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屑,称他们的作品为“一张抄录了粗线条和外表的可怜的清单”。这种相互诋毁的现象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看看那些已被公认为大师的作家们吧,其措辞之恶毒着实令后人汗颜,也大惑不解。为什么会这样?文人相轻?为何并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的大师们也要怒眼相向,甚至不惜把死者从坟墓里扒出鞭挞?大师人品太差吗?这是一种解释。在一部《法国文人相轻史》里,仇恨与情欲、恶毒与下流,都是被苦心经营的。一个女作家对另一个男作家投怀送抱,为的是第二天可以更好地羞辱后者,好让自己成为各个沙龙里谈论的主题。而两个男人之间的决斗,表面看上去是为了一个女人,实质上是因为自己需要一个足够哗众取宠的敌人,以引起众人侧目。贵为大师,要比普通人享有更多特权,道德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公众也服膺这点。莎士比亚是一个种族主义分子。莫泊桑是淫乱之徒,生于放荡,死于梅毒。乔伊斯到处借钱赖账。但这些不是根本原因,不乱搞的大师也是有的,可谈及文学观念时,他们也要跳出来决斗。问题出在哪里?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它们拥有一个共同之名:时间与空间。
        我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分类,把小说分成传统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三块。它们的时空观完全不一样。
        我们都知道牛顿力学,牛顿把时空比喻成杯子,我们是杯中之物。时空先于物质,为先验之物,且物质不能影响时空,如水不能影响杯子。这是传统小说的时空观。爱因斯坦认为,时空告诉物体如何运动,物体则告诉时空如何弯曲,这是现代小说的时空观。而现在一些前沿物理学家的时空观是:物质运动和时空涌现,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彼此生成。这是当代小说的时空观。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