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34.5 5.9折 58 全新

库存10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契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4391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346449

上书时间2024-06-21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有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不错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目前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目前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保证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八、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一、韩非反对“杂反之学”
二、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三、“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四、“因参验而审言辞”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体科学
第一篇小结
本卷征引文献要目
索引
初版整理后记
增订版整理后记

内容摘要
冯契著的《冯契文集(第4卷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增订版)》由“绪论”和“靠前篇(先秦)”组成。“绪论”首先论述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哲学史的定义:哲学史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其次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抢先发售正式表述了作者的广义认识论。以为从广义认识论来考察中西哲学的特点,可以看到:在逻辑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擅长辩证逻辑,而在自然观上,则发展了气一元论,这与西方人发展形式逻辑和原子论颇为不同;在伦理学上,中国传统哲学注重自觉原则,而在美学上则较早提出了言志说和意境理论,这和西方人高扬自愿原则和较早提出模仿说及典型性格理论也是旨趣不同的。“靠前篇(先秦)”论述了先秦哲学围绕“天人、名实”之辩而展开的矛盾运动,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靠前个大圆圈:孔子尊重人的理性,但导致先验论;墨子注重经验,以此反对孔子;《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原理,企图超越孔墨,但走向唯心论。之后,《管子》用直观唯物论克服了《老子》的唯心论,是唯物论的唯理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唯心论的唯理论;他们和早期法家都是独断论。《庄子》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惠施和公孙龙则是相对主义和保证主义的对立。后期墨家进而建立了形式逻辑体系。很后由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作了比较正确的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之后,韩非强调斗争,《吕氏春秋》则强调统一,《易传》有丰富的辩证法,却又开了汉代神学唯心论的先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