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史校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史校注

58.4 6.0折 98 全新

库存5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无量 著;王宝峰 等 校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232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201662414

上书时间2024-06-21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谢无量(1884-1964),近代有名学者,他学识渊博,研究范围覆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学等众多领域,堪称博学深思的学术大师。校注者王宝峰,历史学(思想史)博士(师从张岂之先生),现任教于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文献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目录
绪言1
编上上古哲学史(古代及儒家)
第一章哲学之渊源7
第一节邃古哲学之起源7
第二节唐虞哲学15
第三节夏商哲学19
第二章六艺哲学28
第一节总论28
第二节《易》教31
第三节五学之教38
第三章儒家45
第一节孔子45
第二节子思76
第三节孟子83
第四节荀卿91
编下上古哲学史(道墨诸家及秦代)
第一章道家103
第一节总论103
第二节老子107
第三节杨朱121
第四节列子124
第五节庄子132
第二章墨家145
第三章法家154
第一节管仲154
第二节申不害158
第三节商鞅161
第四节慎到166
第五节韩非170
第四章名家176
第一节名家之渊源176
第二节尹文178
第三节惠施181
第四节公孙龙183
第五章杂家186
第六章秦灭古学196
第二编上中古哲学史(两汉)
第一章汉代哲学总论201
第二章陆贾204
第三章贾谊206
第四章董仲舒210
第五章《淮南子》219
第六章桓宽《盐铁论》223
第七章刘向225
第八章扬雄227
第九章王充231
第十章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240
第十一章荀悦244
第十二章徐干247
第二编下中古哲学史(魏晋六朝唐)
第一章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253
第二章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257
第三章六朝佛教之盛行273
第四章三教调和论277
第五章神不灭论与神灭论282
第六章文中子293
第七章唐代哲学总论297
第八章唐代佛教略述298
第九章韩愈301
第十章李翱304
第三编上近世哲学史(宋元)
第一章宋代哲学总论309
第二章道学之渊源310
第三章周濂溪312
第四章邵康节322
第五章张横渠326
第六章程明道334
第七章程伊川340
第八章二程同时之性情说347
第九章程门诸子351
第十章张南轩362
第十一章朱晦庵366
第十二章朱子门人375
第十三章陆象山380
第十四章象山门人385
第十五章浙东永嘉之学387
第十六章魏鹤山及真西山392
第十七章元之程朱学派396
第十八章元之朱陆调和派399
第十九章元之陆学派402
第三编下近世哲学史(明清)
第一章明代哲学总论407
第二章吴康斋408
第三章薛敬轩410
第四章曹月川412
第五章胡敬斋414
第六章陈白沙416
第七章418
第八章湛甘泉424
第九章罗整庵426
第十章王学诸子428
第十一章刘念台431
第十二章清代哲学总论434
第十三章孙夏峰435
第十四章黄宗羲436
第十五章顾亭林439
第十六章李二曲441
第十七章陆桴亭443
第十八章汤潜庵445
第十九章陆稼书447
第二十章颜习斋449
第二十一章戴东原452
第二十二章彭尺木454
附录一古籍参考书目456
附录二参考书目460
后记467

内容摘要
《中国哲学史校注》旨在为学界谢著研究提供精校精勘之善本,主要工作,是对谢著全文之校勘、注解。1.校勘:以谢著1916年初版为底本,以1927年八版、1967年台一版、1976年台四版、《谢无量文集》第二卷等四种谢著版本为对校本。2. 注解分两类:其一,对谢著所有引文,皆注明出处。引文所据文献,以《文渊阁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续编》、《理学丛书》等传统基本原典为主。其二,凡订正谢著之讹脱倒衍、考辨异文、存疑、考证者,皆出注说明。

精彩内容
绪  言今世学术之大别,曰哲学,曰科学。哲学之名,旧籍所无,盖西土之成名,东邦之译语,而近日承学之士所沿用者也。虽然,道一而已。庄周论道术裂而后有方术,道术无所不统,方术则各明其一方。道术即哲学也,方术即科学也。古之君子,尽力于道术,得其全者,是名曰儒。扬子云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儒即哲学也,伎即科学也,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古之世,道术恒为士君子之学,称学而道在其中。及官失学散,乃谓之曰儒学,谓之曰道学,谓之曰理学,佛氏则谓之义学,西方则谓之哲学,其实一也。地虽有中外之殊,时虽有古今之异,而所学之事,所究之理,故无不同者矣。哲学之名,实自拉丁文之Philosophia转译而来,本意为爱智之义。故苏革拉第曰:“我非智者,而爱智者。”智与哲义本相通,《尚书》“知人则哲”,《史记》作“知人则智”,《尔雅·释言》“哲,智也“哲,智也”,《方言》“哲,知也”。孔子为中国哲学之宗,尝自居好学,又曰:“好学近乎知”,是即以爱智者自居矣。智者,致知之事,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自吾一身以至于宇宙万事万物之理,莫非学者当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见其全者为哲学,见其偏者为科学,故哲学备矣。善夫斯宾赛尔之言曰:“世所谓下学,不备之学也;科学,偏备之学也;哲学,全备之学也。(Knowledge of the lowest kind is ununified knowledge; Science is partiallyunified knowledge; Philosophy is completelyunified knowledge.)”(《义谛》,第二编,第三十七节)凡科学之原理,无不出于哲学,及其日趣精密,则离哲学而独立,别树一科以去。然则科学实自哲学而分,哲学实为科学之原矣。所谓哲学之分类,今昔略有不同。近世学者,论其大别,率分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三种。吾国古有六艺,后有九流,大抵皆哲学范围所摄。至于哲学史之作,则在述自来哲学变迁之大势,因其世以论其人,掇学说之要删,考思想之同异,以史传之体裁,兼流略之义旨。溯厥前例,远自孔门,如《论语·尧曰》章述尧舜禹“执中”之传,而《系辞》载伏羲至尧舜之取于《易》道者,宜是哲学史之滥觞也。若夫庄子之《天下篇》,荀卿之《非十二子》,司马谈之《论六家》,淮南之《要略》,刘向之《别录》,班固之《艺文志》,虽辞有详略,而谊贵通方,皆折群言以居要,综百氏以辨类。于是又有列史之《儒林传》,创自马迁,而后世承之(亦有名《儒学》者)。惟《宋史》别出《道学传》,盖《儒林传》本以识经术之传授,其后义例稍广,所取或杂。故宋世理学大兴,遂创为《道学传》,以居纯理之儒也。至记述一学派之源流而为书者,莫精于朱晦庵之《伊洛渊源录》,统一代之学派而为书者,莫详于黄宗羲之《宋元学案》及《明儒学案》。此其体例皆近于今之所谓哲学史者也。自宋以来,叙述学派源流之书,视古加详,而门户之争亦渐盛。盖莫不推尊濂洛,上绍孔孟,于七十子之徒及汉唐学者,皆有所绌焉,于是有汉学宋学之分。晚清汉学之帜复张,其绌宋学也又甚。故同一宋学也,当时则有洛蜀之分党,有朱陆之异同,有永嘉永康之杂学,明以后又有朱学王学之争,交相非而未有已也。又况宋学之外,又有汉学,汉学之外,又有异端释老之说,尤道不同不相为谋者哉!虽叙述源流之书,亦视出于何派之学者,其抑扬进退,恒各殊科,是以学者欲通观古今学术之变迁,实难得一适当之书也。兹编所录,起自上古,暨于近代。凡哲人巨子,树风声于当时,标新义于后来者,皆掇其学说之要,用今世哲学分类之法述之,以其条纪贯串,便易观省也。约其精蕴,故无取繁词;求其会通,故并存异学。惟载籍极博,挂漏者众,率尔诠次,尤多未安。聊因载笔,备遗忘云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