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变轨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变轨迹

39.4 5.1折 78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顾勇新,周小捷 编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97538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1468721

上书时间2024-06-18

聚合博文书店

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顾勇新,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监事,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不错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主要学术专著有《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思考》《清水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住宅精品工程实施指南》《建筑精品工程策划与实施》《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创优策划与宴施》。
周小捷,时尚媒体人《瑞丽家居设计》杂志主编曾任a+8《建筑知识》杂志编辑部主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曾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从事媒体工作十余年,专注设计与艺术领域。

目录

编者的话
朱小地
邵韦平
崔彤
汪克
陆轶辰
马树新
王硕
吕品晶
沈中伟
夏海山
张宝贵

内容摘要
顾勇新、周小捷编的《思变轨迹(当代中国建筑师访谈录)》采访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知名的十位建筑师以及建筑教育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为建筑行业的朋友和广大热爱建筑艺术的读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精彩内容
序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30多年中,中国建筑设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样,城市建设和建筑创作也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要。其中,有三个方面的“转型”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其一,是从快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文化传承、注重生态文明、提倡以人为本,作为建筑师需要更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使命; 其二,是从盲目追随西方到倡导文化自信的转型。当前,建筑设计领域正面临着“路在何方”的文化困惑。面对建筑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只有在创作中深入理解并诠释中国文化精神,建筑才能突破创新,也才能凸显个性; 其三,是从贪大求怪求奢到回归建筑本原的转型。回归建筑本原,意义重大。 建筑师在创作中,需要聚焦适用、经济、绿色等问题,以作品践行责任,以创作实现理想。“转型”意味着“思变”。本书以“思变轨迹”为名,正合时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可能更为敏锐地感受到“转型”的现实。他们或来自“体制内”的大院,或在高校任教,或成立了个人的事务所及工作室,都有着丰富的创作和实践经验,也给出了各自的“思变解答”。不少建筑师已经打破“一元化”观念的束缚,开始展现建筑创作多方向探索的可喜局面。 在这之中,邵韦平先生始终关注人与空间的互动,并且秉承整体性的原则来实现从技术、材料到细部之间的连贯性;朱小地先生将城市、传统与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建筑创作的视野与基点,以观念性思考作为追求建筑价值的途径;崔彤先生主张从研究入手,关注整体性、强调系统化,发展出策划、规划、设计全过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陆轶辰先生把建筑与基地的关系视作建立新场域、新自然、新秩序的机会,以对相关语境和具体元素的研究为驱动,揭示项目的独特本质,并由之推进概念演化与空间塑造;王硕先生试图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重建当代城市文化研究与设计实践之间的桥梁,组织跨学科的合作者一起开展跨越城市策略研究、城市更新改造、建筑及室内空间设计、展览策划、新型产品研发等多重领域的创造等。 书中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在时下并不十分理想的创作环境中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建筑师在多元化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值得珍惜。顾勇新先生和周小捷女士采访当代建筑师并出版这本书,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时代在变,故而“思变”永恒。我祈愿并相信中国建筑师能够保持思考的习惯、学习的心态、创作的热情,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将大有可为。中国建筑师一定会以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中国、也为世界建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11.1 编者的话 做这本书缘起于一次有意思的采访,那时我还在中国建筑学会a+a《建筑知识》杂志,和顾勇新副秘书长一起走访了几位知名的建筑师,聆听他们讲述设计的故事。顾老师说,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要考虑建筑发展的多元化,在现阶段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正在思考的新想法,同时,建筑师们也有感性的一面,我们就和他们聊一聊关于建筑的话题,以讲故事的方式谈谈当代建筑的“前世与来生”。 诚然,每一位建筑师都是创意工作者,设计这一领域充满了理想主义情怀,将梦想和现实交织于一个个项目中。与其他设计不同,建筑设计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审美取向。都说建筑师具有社会责任感,那不是假的,他们的作品既包含个人的意志,也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场轻松而愉快的交流,没有学会领导的身份,也没有业界大腕的架子,只有时空在不经意中漫过…… 真情实感应该是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精髓,无论是走在前沿的建筑师,还是在象牙塔中的教育学者,在采访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难能可贵。那是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得出的经验,就在那午后宝贵的一两个小时内娓娓道来。他们平时都是非常忙碌的人,然而,时间就在故事的分享中停留下来。我们总有很多的问题,有时会问得很宽泛,有时回答也跑了题,anyway,没有关系,聊得自在,感觉舒服就好。 想起在最初的联系时,有的人会问我,顾秘书长来访要问什么?我说,就是聊聊天,听听大家正在思考的想法。所有刚开始有困惑的人最后都没有了顾虑,我们的书也在缓慢的节奏中一点点地推进,历时3年多,终于要出版了!速度有点慢,确实,但为了完成这个心愿,顾老师一直坚持并督促着我,今天,终于瓜熟蒂落了,以往的辛苦没白费。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程泰宁院士为本书作序,也感谢各位建筑界的大腕和教育学者,我们珍惜与你们的相遇相知,希望将这把“建筑故事”的火炬继续接力下去! 编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